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臨清鳌頭矶

臨清鳌頭矶

日期:2016/12/14 18:32:24      編輯:古代建築史

臨清鳌頭矶

    臨清鳌頭矶位於臨清市先鋒路街道辦事處吉士口街元代運河與明代運河的結合處,是一組結構精巧、古樸典雅的樓閣式建築,現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鳌頭矶之名緣於特定的地理環境。始建於明嘉靖年間。當年的會通河在靠近衛河附近分為兩支,分別在南北兩處流入衛河,因此,在會通河與衛河之間形成了一塊周圍環水的狹長陸地,人稱"中洲"。

臨清鳌頭矶

    鳌頭矶處中洲突出之地,明代正德年間在此疊石為壩,狀如鳌頭,兩支運河上的四處河閘象鳌的四只足,廣濟橋在鳌頭矶後象其尾,明代臨清知州馬綸為觀音閣題名曰"獨占"、"鳌頭矶",明代書法家方元煥書,以賦予其"獨占鳌頭"的意境。

    現尚存古建築一組,周圍樓閣環抱。北殿稱"甘堂祠";南樓名"登瀛樓";西殿曰"呂祖堂";東樓謂"觀音閣"。閣建於樓上,呈方形,正檐挑角,木隔落地,玲珑別致。整個建築結構嚴謹,布局得體,玲珑纖巧,古色古香,是明代北方地區典型的木結構建築群。明清兩代,運河漕運鼎盛之時,文人騷客常登臨樓閣眺望運河,見船來舟往、帆樯如林,即寄情抒懷、賦詩唱和。鳌矶凝秀遂成為運河繁榮時期臨清的一景。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