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茶文化是國人的驕傲

茶文化是國人的驕傲

日期:2016/12/14 22:01:08      編輯:古代建築史

中國是茶的故鄉,茶文化是國人的驕傲。一杯好茶,清幽質樸中,有花的香氣,詩的情愫。細細品味,感懷浮生得失,洞悉滄海桑田,心靈回歸寧靜,此為茶道之境

文學巨匠魯迅先生生於茶鄉紹興,喝茶是他的終身愛好。他對品茶有自己獨到見解,並且善於借喝茶來剖析社會和人生的弊病。他的文章和日記中記述了不少飲茶之事、喝茶之道。

“ 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不過要享這‘清福’,首先必須要有工夫,其次是練出來的特別的感覺。”魯迅在《喝茶》這篇雜文中說的這段話,明白地道出了他的喝茶觀。魯迅在文章中還說了這樣一件事:一次,他買了二兩好茶葉,由於沖泡方法不對,味道像喝著粗茶一樣。於是他知道,喝好茶,是要用蓋碗的,於是用蓋碗。果然,泡了之後,色精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確是好茶葉。但這是須在靜坐無為的時候。後來,魯迅把這種品茶的“功夫”和“出格感受”喻為一種文人的嬌氣和精神的脆弱,而加以辛辣的嘲諷,正如他說,賈府的焦大不會愛上林妹妹,而黃泛區的災民也無心欣賞蘭花一樣,並在《喝茶》裡寫道:“一個使用筋力的工人,在喉干欲裂的時候,那麼,即使給他龍井芽茶、珠蘭窨片,恐怕他喝起來也未必覺得和熱水有什麼區別罷。”魯迅心目中的茶,是一種追求真實自然的“粗茶淡飯”,而不是斤斤於各式細膩的所謂“功夫”。而這種茶味,是崇尚自然和淳樸,是茶飲的最高境界。魯迅筆下的茶,是一種茶外之茶,給我們以思考。

  當代著名文學家老捨是位飲茶迷,不論綠茶、紅茶、花茶都愛品嘗。他認為“喝茶本身是一門藝術”,深得飲茶真趣。他在《多鼠齋雜談》中寫道:“我是地道中國人,咖啡、可可、啤酒、皆非所喜,而獨喜茶。有一杯好茶,我便能萬物靜觀皆自得。”老捨生前有個習慣,就是邊寫作邊品茶,一日三換茶,泡得濃濃的。他以清茶為伴,文思泉湧,創作了飲茶文學的名作《茶館》,轟動一時。老捨好客、喜結交,常去冰心家做客,一進門便大聲問:“客人來了,茶泡好了沒有?”冰心總是以她家鄉福建盛產的茉莉香片款待老捨。濃濃的馥郁花香,老捨聞香品味,啧啧稱好。後來,老捨寫一首七律詩回贈,“中年喜到故人家,揮汗頻頻索好茶。”
 

文化名人林語堂是福建漳州人,從小受閩南功夫茶熏陶而善品茶。他一生與茶結緣,不但飲茶、尚茶,而且寫茶、論茶。他在《生活的藝術》一文中寫道:“飲茶為整個國民的生活增色不少。它在這裡的作用,超過了任何同類型的人類發明。”他還認為飲茶“會使每個人的情緒都為之一振,精神也會好起來”,平時“只要有一只茶壺,中國人到哪兒都是快樂的”。對於飲茶,他的喝茶“三泡”說得非常風趣:“嚴格地論起來,茶在第二泡時為最妙。第一泡譬如一個十二三歲的幼女,第二泡為年齡恰當的十六歲女郎,而第三泡則是少婦了。”林語堂熟知茶性,深知茶道。一個人只有在神清氣爽,心平氣靜的境地中,方能領略到茶的滋味。

 現代國學大師周作人先生將自己的書房命名為“苦茶庵”,並在經典散文《喝茶》一文裡寫道:“喝茶當於瓦屋紙窗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兩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閒,可抵十年的塵夢。”他對茶道的理解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話來說,可以稱作為忙裡偷閒,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現實中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

 人生如品茶,茶道即人道。作家三毛說:“飲茶必飲三道,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似愛情,第三道淡如清風。”喝茶有三道,這道出的是一種高超的品茶境界,茶裡乾坤大,壺中日月長,一杯清茶品盡了人生沉浮。
 

 茶樓裝修效果圖欣賞: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