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周莊毗鄰的錦溪,以溪得名,街巷逶迤,河道縱橫,街緣水典,路由橋通,家家臨水,戶戶通舟,具有十分濃郁的水鄉風情。
自古有“三十六座橋,七十二只窯”之說的錦溪鎮,古橋之多,實屬罕見。不足1平方公裡的古鎮區就有古橋三十六座。且現存古橋大多完整無缺,碑記聯柱俱在,花紋圖案雕刻精美,形成了錦溪獨特的橋文化。
裡和橋,俗稱南塘橋、南觀音橋,就坐落在古蓮池西側的三圖河上。傳說,南宋建炎三年,這裡疏浚河道,挖出一尊石觀音。此年正逢大旱,錦溪百日無雨,河床干涸,禾苗枯萎,觀音菩薩顯靈救助,降雨三天,緩解了旱情。人們在三圖河邊捐資建廟,供奉觀世音菩薩。多余的錢財就建造了這座南塘橋。
南塘橋,又是明代“錦溪八景”之一《古井風亭》所在地。昔時,這裡河道寬闊,兩岸垂柳隨風飄拂,水中游魚色彩斑斓。特別是盛夏時節,河道兩岸濃蔭如蓋,清風徐來,鳥語花香。河中泛舟,如處深山幽谷,因此這裡便成了歷代文人騷客的怡游之地。
南塘橋畔又有宋井一口,風亭一座,泉水清冽,久旱不枯,明·書、畫、詩三棲大家文征明有詩稱贊:
改邑何妨舊井存,苔花翦翦石欄春。
辘轳聲裡千年澤,不是郵亭閱古人。
如今,南塘橋依然躬身三圖河上,只是多了幾分蒼顏與斑駁。橋畔民居還是臨水而築,吊腳閣樓,粉牆蠡窗,古韻猶存。橋西沿河成行的巨大老樟,蒼勁蓊郁,香氣四溢,博得不少游人的贊歎;橋東親水廊棚內則朱椅間陳,過客疲累,假此小憩,靜聽河中游船上飄出的江南絲竹聲,真有寵辱皆忘之樂。
天水橋位於錦溪北柵,這裡也是古鎮風光又一靓麗之處。不僅以河道逶迤,風景優美見稱,而且文化古跡相得益彰。成為訪客必游之地。
橋東有一座建於明末的海忠介公祠,為小鎮居民紀念海瑞而建。明隆慶三年,海瑞到蘇州任應天巡撫,那年時逢洪災,當地農民顆粒無收。一名叫朱良的農民因無糧交租而坐牢,並被前任官吏判以死刑,海瑞經過仔細調查,弄清情況後平反了冤案。朱良出獄,心裡十分感激,便聯絡眾鄉親集資建造了這座海忠介公祠,以資紀念。
如果把有著“夢中少女”之稱的錦溪比作是一座江南民俗文化的大展館,那麼,種類繁多的民間收藏品博物館便是她一個個分門別類的展覽廳,它們讓世人從不同角度了解小鎮2500年來的文明史。
“中國古磚瓦博物館”,是錦溪的標志。走進此館,就仿佛走近了華夏古國五千年文明史。那些撿拾於荒郊野外的青灰色土陶磚;那些曾用來構築宦官望族墳墓上的墓室磚、锲形磚;那些昔日金碧輝煌,歷代帝王宮殿上的古建築殘骸;連同鋪墊於皇宮寶殿地墁之上的金磚,每一件古磚瓦瑰寶,無不使人感受到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偉大的智慧和藝術創造。
在小鎮的紫砂博物館,展出陳列著從古到今,從大到小,從粗到精,從抽象到寫實,從誇張到仿真的紫砂精品。
底樓如今是名壺綜合館,展示的是從明代初的“供春壺”一直到解放初乃至文革年代的紫砂名壺。明代時大彬,曾被譽為一代“良陶巨匠”,館藏的大彬款提梁壺與現收藏於北京故宮的大彬款紫砂胎包漆壺,現存於揚州博物館的時大彬六方紫砂壺,同屬“國之重器”。“曼生十八壺”是由清乾隆、嘉慶年間西泠八家之一的陳曼生銘文,清紫砂巨匠楊彭年制的歷史名壺。“曼生十八壺”,蜚聲海內外。
二樓現代名人精品館,則展示了我國近代或當代工藝美術大師們600余件精湛之作。其中有被海內外譽為“一代宗師”、“制壺泰斗”的已故工藝美術大師顧景舟的紫砂器。其制壺藝成熟可與明代制壺巨匠時大彬相提並論。
小鎮“古董館”,自先秦至今3000年間的800件水盂精品,足可讓人歎為觀之。而館藏的紅山文化青白玉、戰國玉蟬、西漢雞首壺、北魏石佛、南北朝猛獸尊、唐代鐵瓶亦彌足珍貴。
“中華歷代古錢幣珍藏館”展示的近萬枚、數千種古錢幣則創下了四個全國第一。即:同類古錢幣館品種最全最多;全國惟一一枚“陰陽神鬼”幣;中華最早的紙幣北宋“交子”;毛澤東肖像最早上錢幣的紙幣。
浏覽錦溪小鎮,仿佛走進了一座古樸而精美的藝術殿堂、又仿佛在閱讀一部卷帙浩繁的歷史長卷。而小鎮陸續推出的新的文化、藝術展覽既糅合了當地民俗的旅游項目,又賦予了錦溪新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