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安居美宅溫馨鄉
在中國,各族居民的住所先後經歷了巢居、洞穴居和地面居等階段,出現了窯洞、帳篷、竹樓、圍屋、土木房屋、宮殿等多種居住建築形式。
一、野趣盎然的木屋、窩鋪
中國各地各民族的居住方式,歷來是根據周圍環境就地取材而定。過去,“土坯房子籬笆砦”曾是東北地區民居建築的一大特色。同“土坯房”相比,林區的各種木屋更具東北地區的地域特色。在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密林中,過去隨處可見鄂倫春族人居住的漂亮木屋“木刻楞”
其搭建方法和過程是將伐倒的樹干截成長短一致的原木,然後把每根原木兩端砍平,再砍鑿出固定規格的凹槽凸榫。接著把原木按照槽榫對接咬合起來,便形成了房屋的四壁。只要用泥把原木之間的縫隙堵嚴,.安上門窗,頂上覆蓋上木板,別具風格的山林住房“木刻楞”就建成了。屋內的樹墩桌凳和木板睡床,透出濃烈的山間野趣,而原木牆上掛著的獵槍、獵刀和獸皮獵物。又使木屋平添了一股鄂倫春族獵人的豪放氣概。在吉林長白山區,人們也是用這種方法建造木屋。由於從上往下看這種木屋的四牆如同過去水井的井框,因此有的書籍中將這種木壘房屋稱為“井干式房屋”。但不同的是,長白山區的木屋外壁用泥抹平後還要用石灰刷白,屋頂不鋪木板而是覆以原木劈成的木瓦。更為奇特的是,這裡的木屋有的連煙囪也是利用朽倒中空的枯木樹干做成,還有的是用四塊木板拼捆在一起裡邊套抹上膠泥成為木煙囪:在長白山區的朝鮮族人村莊中,這種木板煙囪極為常見。
如果說“土坯房”和木屋是東北地區“房屋居”的代表,那麼,東北地區一些少數民族居住的各種窩棚式住宅則是“穹廬居”的典型。在東北地區深山野林中,這種窩棚式住宅可說是名目繁多。鄂倫春族人、鄂溫克族人和赫哲族人都喜愛窩棚,其搭建方式和名稱則各不相同,有用數十根松木桿搭成的傘形或圓錐形建築物“撮羅子”、“仙人柱”、“希楞柱”、“昂庫”、“溫吐庫”;有用樹枝條彎曲插埋捆綁形成的半圓拱頂的建築物“祜米汗”、 “闊恩布如
昂庫”;有以鋸掉樹冠的樹干為支柱搭建的建築物“奧倫”。這些窩棚上覆蓋的遮蓋物根據不同季節,分別使用桦樹皮、各種獸皮、蘆葦、草簾、白布等。在供人居住的窩棚中,正對門口大多供奉神位,四周按長幼、男女尊卑分布著一個個鋪位,窩棚中央則是常燃不息的火堆。東北地區許多民族還習慣建造一種叫做地窨子的居室,這種房屋屬於半穴居建築,看起來有點原始,但對於東北地區冬季寒冷的氣候來說,這種建築卻具有效果不俗的綠色保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