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前的西安是曾是世界上最繁華的最國際化的大都市,也是一個十三朝的古都,從西安的書院門我們可以看到昔日繁華留下的一些影子。書院門的地名起源於在它裡面的關中書院,關中書院是明、清兩代陝西的最高學府,也是全國四大著名書院之一,西北四大書院之冠。
從西安鐘樓南行,將至南門往東拐,便是書院門古文化街,街口有一座突兀而起、古韻十足的高大牌樓,牌樓上方是"書院門"三個金燦燦的顏體大字,兩旁是碑林藏國寶,"書院育人傑"的醒目對聯,街道兩旁是青一色仿古建築,街道為青石鋪砌。
從這個對聯中就可以嗅出西安的文化重量--這兒有碑林博物館;這兒有教書育人的"關中書院"。千古茁壯著的碑林,既有古意又有詩意。碑石就像古琴上的弦撐。上邊镂刻的很有講究的碑文,就像古琴上洋溢出來的音子。走在這個書院門的街上,仿佛走近山水,與市囂遠;與異石古木近,與塵埃紛擾遠;與鐘鼎彝器書畫古玩近,與世俗玩好遠。是故,這個方城的風流儒雅,博物好古之士往往流戀於此。書院門全稱是仿古一條街,盡管有仿痕,但在今日之市井中,也算卓然不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