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崇聖寺三塔文化旅游區有著極高的觀賞游憩價值。
一、 優美的自然景觀:
西有蒼山十九峰如屏風聳立,東有250平方公裡的洱海像鏡面展開。山海之間田疇萬頃,白族村莊星羅棋布。崇聖寺三塔旅游區,就座落在這如詩如畫的名山勝水之間。
二、千年古塔崇聖寺三塔
始建於唐、宋(南诏、大理國)時期的崇聖寺三塔可謂千古奇觀,距今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為崇聖寺五大重器之首,前一後二,呈等腰三角形排列。大塔居前,又名千尋塔,全稱“法界通靈明道乘塔”,始建於南诏國勸豐佑(公元823-859)時期,為16級密檐式方形空心磚塔,典型的唐塔的建築風格。前有石砌照壁,照壁上嵌有明萬歷11年(公元1583年)黔國公沐英之孫沐世階手書的“永鎮山川”四字。南北小塔,在大塔西南,西北角,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公元1131-1162),即大理國段正嚴(段譽)﹑段正興執政時期,為八角形11級樓閣式空心磚塔,為典型的宋代佛塔建築風格。
[page]
崇聖寺三塔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歷史文化名城、全國優秀旅游城市大理的標志和象征,是大理國家級旅游風景名勝區的重要人文景觀,也是中國南方最古老,最雄偉的建築之一。三座塔變化中有和諧,對立中有統一,互相依襯,渾然天成,背後是終年積雪的蒼山,前面是碧波蕩漾的餌海,與“玉洱銀蒼”渾然一體,展現出一種自然、典雅的東方美。
三、唐、宋文物:
出土文物展館中展出有1978年至1980年,對三塔進行自明嘉靖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維修,維修時出土南诏、大理國時期的珍貴文物,有680多件,是迄今所發現的南诏大理國時期文物最為豐富、最為重要的一批,為中外文物界所矚目。展出的寫經、經卷、法身捨利、三塔的金模型、青銅鏡、玉石和水晶佛像等等,把人們帶入了歷史的長河,須臾之間,便上溯了一千年,看到了盛唐時期洱海地區興旺發達的經濟和燦爛的文化,為研究南诏、大理國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佛教藝術提供了極為寶貴的實物資料。
四、南中巨剎崇聖寺:
2005年根據史料記載,借鑒國內外著名寺院建築格局,在原址上恢復重建了崇聖寺。崇聖寺曾經是南诏、大理國時期的王家國寺,恢復重建的崇聖寺西依蒼山應樂峰,東臨洱海,是目前全國最大的漢傳佛教單體寺院, 整個建築群落起伏跌宕,錯落有致、精美壯觀,充分體現了崇聖寺作為王家寺院的大氣磅礴、莊嚴宏偉的氣派。
五、諸天風雨一樓鐘:
1997年根據史料重鑄的南诏建極大鐘為典型的佛鐘,是古代崇聖寺的五大重器之一,鐘體分為上、下兩層,上層飾六幅波羅密圖案,下層飾六幅天王像,鐘高3.86米,口徑2.138米,重16.295噸,是1840年以來我國所鑄的第一大鐘。將其懸掛於按唐代風格在原址上重建的鐘樓內,與三塔相輝映,可謂“萬古雲霄三塔景,諸天風雨一樓鐘”,再現了當年“樓勢欲空天地我,鐘聲喚醒去來今”的壯觀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