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古村落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 保護古建 留住鄉愁

古村落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 保護古建 留住鄉愁

日期:2016/12/14 22:00:42      編輯:古代建築史

“古村落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如同春節一樣,保護古村落,就是讓每個中國人都有‘家’可回。”著名作家馮骥才近年來一直致力於保護民間文化,這是他對每年大量消失的古村落的慨歎。

  村落中的家廟作為祭祀祖先的場所,不僅記錄著家族的歷史,還是一個家族精神的繼承和延續。

  昨天,關於伊濱區佃莊鎮相公莊村黃氏家廟亟待保護的稿子見報了。在采訪中,通過黃氏族人的描述,通過家廟碑記裡的只言片語,我遙想100多年前那位領頭修建家廟的黃氏先祖,他從鄉間到了偌大的北京城,見識了城樓的宏偉,為什麼要將城樓的樣式化為家廟的藍圖?他是不是帶著對後世子孫的期許?而當他去世之前,將沒有把家廟油漆作為憾事,該有多麼不甘?

  當年的種種早已經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來的是這樣一座破敗卻仍不失精美的民間古建。

  2012年2月,我第一次來到這裡,在為它高超的木雕、磚雕以及石雕工藝震驚的同時,心裡卻很矛盾:一方面願意疾呼,使更多人知道它,使其得到保護;另一方面又擔心,已經屢遭盜賊侵擾的黃氏家廟,以後會不會引來更多觊觎?

  這一擱置就是4年多。

  近日再訪,盡管山門仍然漏水,東西廂房依然破敗,但大殿已經維修一新。村民們為我講述這些年來為維修家廟付出的心血和努力。

  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曾提出“修舊如舊”的古建保護思想。如今的大殿雖然用的還是原來的牆磚,但已經刷上了新的塗料。原本已經有腐爛跡象的木雕被塗上了金粉,大殿門柱的木刻楹聯也被刷上了新漆。

  村民告訴我,他們在維修之前咨詢了專家,這樣是為了保護。

  是的,我明白,要真正保存古建原狀,除了保存其形制、結構與材料,還需要保存原來的傳統工藝技術,“復古”須“復”得很徹底。問題是,不容易啊!

  4年前,我看到了即將倒塌的大殿那衰敗的模樣。如今,看到嶄新的大殿,高興之余,雖總覺哪些地方有不妥,但這話怎麼說出口?

  所幸的是,我從文物部門得知,目前黃氏家廟有望成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級別的提升,無疑為後續的科學保護增添希望。我衷心希望歷經百年風雨的黃氏家廟,這個曾經在數十年時間裡被作為學校,走出去不少人才的地方,能夠得以妥善保護,為後世留下更多精神財富。(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