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類烏齊寺

類烏齊寺

日期:2016/12/14 18:36:43      編輯:古代建築史

    藏傳佛教達垅噶舉派寺廟。位於昌都地區類烏齊縣境內。元至元十四年(1277)由達垅噶舉派僧人桑結溫創建,為達垅噶舉派在康區的主寺。

    類烏齊寺,本名“揚貢寺”,藏語稱為“查傑瑪”或“格培林”。由桑吉溫始建於1277年,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該寺是西藏東北部著名的噶舉派寺院,具有藏、漢及尼泊爾結合的建築風格。

    類烏齊寺的修建,與藏傳佛教達隆噶舉派的發展密切相關。達隆噶舉是藏傳佛教塔布噶舉的一個支系,由噶斯家族的塘巴扎西白(1142~1210)創建於拉薩以北彭波的達隆地方(今林周縣境內)。達隆噶舉在西藏佛教史上地位高、影響大,一直傳承至今。

    類烏齊寺大殿查傑瑪造型獨特,華麗宏偉,主體建築高達30米。大殿為三層,分別由三種顏色繪飾:第一層為“條花殿”,牆高13.5米,外牆用紅、白、黑三種顏色塗抹豎形紋飾,每道豎條有1米多寬,每面牆各35條,富有裝飾感。殿內有巨型大柱64根,柱高15米;第二層為“紅殿”,外牆塗抹紅色,樓高9米;第三層為“白殿”,牆體抹白色,樓高5米,沉穩神秘。殿頂有高聳的金頂,玲珑升騰。

    查傑瑪大殿外觀呈正方形,面積2856平方米(長56米,寬51米),給人以沉穩莊嚴和神聖之感。底層繞寺一周設有無數個轉經筒,供善男信女們轉經朝聖。紅殿和白殿逐漸向裡收分,又飾以飛檐金頂,呈飄逸升騰之勢。條花殿內供有眾多佛、菩薩塑像,懸掛有不計其數的唐卡,據說歷史上該殿有中有大小佛像四萬余尊,足見其規模。二層紅殿內在兩面巨大的牆上繪有噶舉派歷代祖師和高僧大德,形象地再現了噶舉派產生、發展和興盛的歷史,人物造型生動,神態各異,顯示了高超的藝術。三層白殿內則珍藏著寺廟的鎮寺之寶:有相傳為桑吉溫在建寺時從上部達隆帶來的釋迦牟尼佛紫金像,據說佛像內藏有佛祖的捨利和一節指骨。有元、明、清時代的唐卡精品54幅,其中歷經一千多年的有12幅,其余的至少也七百多年的歷史,還有2幅大型絲繡唐卡。有用金汁、銀汁書寫的經書,其中有九百多年歷史的在靛青紙上用純金汁抄寫的佛經5部。此外,還有許多珍貴的文物,如:有據說是用龍泥塑造的印度菩提伽耶塔像1尊,已有二千四百年歷史;有用烏銅造的“嘎丹塔”3座,據說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西方和尼泊爾、烏仗國、克什米爾、漢地及西藏本土的佛像212尊,已有第五在至一千年歷史;有清代雍正皇帝賜贈的緞子座後屏1件、象牙碗1只、象牙獅1只、象牙桌面1塊;有第五世達賴(阿旺·羅桑嘉措)的金銀鑲嵌茶壺1只、大象牙1只;有格薩爾王的鍍金馬鞍1套和他手下大將德瑪、興巴、囊俄的馬鞍具及大將江色等人的寶劍2把;不有大型銀塔3座、鐵質霹雳三角劍2柄、鐵質霹雳金剛杵1支等。之些珍寶一般輕易示人。

    類烏齊寺在藏區的重要影響和特殊的政教地位,受到中央王朝的重視。

    查傑瑪大殿一向以雄偉壯觀的氣勢、珍藏眾多的佛像經典而聞名。過去,當地群眾流傳著“先去朝拜拉薩的大昭寺,而後再去查傑瑪大殿”的說法,可見它的名氣之大。如今的大殿是在文革之後重建的,但規模和氣勢與過去一樣。裡面至今珍藏著質量上乘的文物精品,如傳說為格薩爾用過的馬鞍和戰刀、八瓣蓮花的金剛像、明清時的唐卡以及不同歷史時期的金屬造像,雕刻精美,非常珍貴。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相關文章
    没有相关古代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