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惠州墨園古村文韬武略兩傳奇

惠州墨園古村文韬武略兩傳奇

日期:2016/12/14 18:43:31      編輯:古代建築史

惠州墨園古村文韬武略兩傳奇

義記大屋封檐板上精美的雕刻

惠州墨園古村文韬武略兩傳奇

大夫第正門上的木橫匾

惠州墨園古村文韬武略兩傳奇

墨園圍門樓二樓正中央是一個神台。神台正對的窗口外,一派鄉村景象

惠州墨園古村文韬武略兩傳奇

現仍住在墨園村茂記大屋的75歲老人陳錦信(左)、他的嫂子盧添婆婆和兩孫女

惠州墨園古村文韬武略兩傳奇

大夫第的梁柱、栱、駝墩、雀替上精美的雕刻與圖案

惠州墨園古村文韬武略兩傳奇

大夫第及其周邊的古建築群

惠州墨園古村文韬武略兩傳奇

村內的陳氏宗祠

    這裡可以喝上歷經400年依然清純的古井水,這裡有火燒不穿的私家銀庫,這裡出了惠州最後的武進士,這裡的清代民宅現在仍有人居住,這就是廣東省惠州市惠城區橫瀝鎮墨園村。墨園村是惠州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築群,其中最古老的文物建於明代。該村位列今年惠州市申報“廣東省古村落”的17個古村之首。古村兩位陳氏先人的故事頗為傳奇,牽扯出村子的由來和其百年前的繁華。

    兩段傳奇:文狀元策馬滴墨妙計圈地

    墨園村現有人口1936人,以陳姓居多。相傳陳氏祖先是清初的文狀元,原籍福建。人稱陳舉人。由於和當地的武狀元發生糾紛,所以在康熙年間舉家遷居至此,距今約300年。陳氏家族日漸壯大,是村中第一大家族。“我們的祖先是(文狀元)在明末清初時期從福建過來的,由於文狀元打死了武狀元,皇上要誅九族,所以逃難至此”,墨園村陳氏第十三代後裔陳炳漢一口“福佬”口音(即閩南語),復述著村民口口相傳的故事。

    據了解,墨園村在明清時期就曾是周邊地區的商貿文化中心,在廣州、惠州及東江沿岸較有名氣。其名稱由來已久,由於當時是翟村村民先移居此地,於是陳舉人向翟氏購地置業。翟村人給他們一盒墨水,說他們能用墨水圍多大的地方,就賣多大的地方給他們。聰明的陳舉人拿著墨水一路騎馬飛奔,隔很遠才滴一滴,滴墨圈下的范圍就是墨園圍,“墨園”之名由此而來。《惠陽地區地名志》中有相關的記載可為佐證。“聽老一輩人講,我們祖先到此先是教書,這地方原屬翟氏,我們先人以此妙計跟翟氏買地。”墨園村陳氏第十三代後裔陳加祿說。現今,墨園村總占地面積298.7萬多平方米,其中古村落生活環境占地面積1.5萬多平方米。試想一下,“持墨策馬圈地”何其巧妙!

    最後武進士老宅雕刻歷史

    墨園村古屋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被登記為不可移動文物。村中現存主要不動文物點有七處:大夫第、墨園古井、圍門樓、老書室、茂記大屋、英記大屋、義記大屋。其中5項都是陳氏家族的祖業。當中保存最好的兩座是舉人陳泰的兒子的宅邸。據《惠州府志·選舉表》記載,陳泰在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戊寅科中舉,可惜中舉後不久就因病去世。陳泰的兒子陳興於光緒二十四年中了武進士,根據清末《惠州府志》的記載,陳興很可能是惠州歷史上最後一名武進士。後來他主持修建了大夫第、茂記、英記、義記等建築。

    這些老宅裡,現在仍有人居住。在清同治年間建成的茂記大屋居住的是陳錦信老人,他今年75歲了,一出生就居住於此,子女長大先後搬離老屋,他捨不得老屋,也沒辦法自蓋新樓,所以還一直住在這裡。茂記大屋封檐板上以不同年齡、不同神態的人物雕刻為主,像是記錄著陳氏先祖某段不凡的歷史。

    一個困境:古村落的消亡和保護在競速

    墨園村古建築的完好保存得益於村中一條不成文的規定,不管建新房或修路,都不能破壞村中的古建築和古道。村內有兩人定期打掃、維護古屋。但是,萬物總免不了歲月的雕琢。現在,古屋的外觀保存較好,但其內部木構件如木屏門、儀門、檩條、花板、橫梁、封檐板等有霉爛現象,日漸腐朽,或曾遭到一定程度的人為破壞。“文革”時對文物的破壞尤甚。

    一些傳統的文化技藝也面臨無人繼承的境地。72歲的朱進春是該村元宵節游神活動———上元清醮等民俗儀式的傳承人,64歲的朱偉文是墨園村協天宮理事會會長,他1999年退休後才跟隨朱進春學習“鑒符”、“出煞”等民俗儀式知識。據兩人介紹,古村原有的一些民間傳統手工技藝即將失傳,比如墨園村的紙燈籠制作人陳日志,他繼承了父輩的傳統手工藝,在從老師的崗位上退休後一直在制作紙燈籠,但後輩現在不會了。還有50多歲的黃彩金擅長剪紙,以前在村裡剪紙,後來受邀外出剪紙,現在搬到淡水發展,現在村裡只有些做木工的老手藝人,但也年事已高。

    關於目前中國古村落的現狀,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骥才曾說,古村落現在空前地進入一個消亡的加速期。五千年歷史留給我們的千姿萬態的古村落,已到了緊急關頭。

    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書,可是沒等我們去認真翻閱它、細讀它,在城市化和城鎮化的大潮中很快消失不見了。所謂的文化遺產搶救,物質遺產、非物質遺產以及文化傳統三方面缺一不可。古村落的消亡和保護在競速。這也是墨園古村面臨的困境。

推薦閱讀:

河北衡水安濟橋

江西三清山的道教文化

廣東龍川縣嶺南客家的小三村

千年古城沂州老街巷的根與魂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