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靖:在香煙盒上記錄古鎮文化的老人們
日期:2016/12/14 9:59:06   編輯:古代建築史
昔日古街最大的商鋪——粟家商鋪
水漫北門碼頭
昔日的北門碼頭
青石板鋪就的古街街道
北門碼頭處光緒26年立的安全告示碑
四位老人在古街西門遺址上合影(左一 唐衛海;左二 尚清富;左三 劉勇 左四 張崇鈞)
80歲的吳邦勝老人給人講述石達開毀壞古街的歷史故事
雕梁畫棟的粟家商鋪
部分老人記錄在香煙盒紙上的第一手古鎮文化資料
暮春時節,記者騎摩托車來到保靖縣清水坪鎮清水坪村,拜訪了張崇鈞、唐衛海、尚清富、劉勇等幾位老人,他們正在與時間賽跑,“搶救”、打撈日漸埋進歷史煙塵的古鎮文化。至今年五月底,他們收集、整理到的清水坪鎮的古代文史資料、民情風俗達40多萬字。
“2002年因修碗米坡水電站,老街上的居民、店輔、房屋全部搬遷。我們幾個上年紀的文化人,對老街的歷史比較熟悉,就自發地收集歷史資料,好供後人參考。”在一間狹小的工作室內,69歲的張崇鈞老人向記者侃侃而談。“我們搜集到的有農諺、歇後語、清水坪鎮地方歷史、民俗等好多種類,很多都是以前的書上沒有記載的。”67歲的唐衛海、66歲的尚清富也不時補充一兩句。唐衛海老人還拿出了一本名為《古鎮裡耶》的冊子,冊子上有清水坪鎮就是昔日繁華的裡耶前街的圖文證據。唐老還說,古街碼頭、古街石碑都留有這方面的證據。
記者看到,每個老人都有一個大布口袋,大口袋裡,都是一沓沓展平了的香煙盒紙。張崇鈞老人把其中一個口袋裡的香煙盒紙拿了一小部分出來,在一張四方桌上鋪開。記者看到,每張香煙盒紙上,都是手寫的與古鎮相關的文字資料,有人物事跡、歷史故事、地理環境記載、風土人情收錄等,字跡工工整整,可見字字句句都是用心寫成。
“我們是走到哪裡,問到哪裡,寫到哪裡!碰到什麼記錄什麼!”唐老這樣描述他們的日常工作。他說,這些香煙盒紙容易找到,方便記錄,也容易保存,所以成了他們首選的主要記錄材料,他們把收集到的資料先記錄在煙盒紙上,然後鎮再送到打字店打印、裝訂成冊。
在跟老人的談話中,記者了解到,為了真實地記錄、反映歷史,他們一共組織了村裡8位有文化功底的老同志,搶救、打撈古鎮文化。平時,他們先開碰頭會,然後步行分頭搜集。以古街為中心,周邊的魏家村、下碼村、清水坪村、大橋村、黃連村都是他們的搜集資料的范圍。每隔一段時間,他們就會碰頭匯總一次,統一歸類、整理。
說到2002年之前人們還在車水馬龍般趕集的古街,幾位老人堅持要帶記者前往實地查看。“這裡就是西門,這是進古街的第一門,原先這周圍都是很高的城牆!”唐老指著如今只剩下依稀可辨的一道青石做成的門坎,講訴著記憶中的歷史。從西門走入古街遺址,一路都是被踩得光溜溜的青石板。兩邊許多斷牆殘垣,還有殘缺的木板房,牆上、房上,長了些許綠草。在靠近北門碼頭處,幾座較全的院牆和一棟保存完好的商輔出現在面前。盡管商鋪門楣上長出了幾叢青草,屋子的窗格內也結滿了蛛絲網,但裡裡外外都是雕梁畫棟,仍然可顯出當年的豪華與氣派。老人們說,這就是當時古街最大的粟家商鋪,那幾座較全的院牆屬於商鋪的後花園。古街“四門”遺址,保存較完整的,要數北門。門坎石塊完好無損,石頭搭起的護城河上的護欄完好無損,下到碼頭的84級台階也完好無損。北門內,立著一塊光緒26年清政府過渡安全告示的碑,碑上的文字十分清晰。古街的東門附近,住著一位叫吳邦勝的80歲的老人,他至今還保留著兩塊完好的石碑,其中一塊刻有清晰的“裡耶”字樣。張崇鈞老人說,北門碼頭是當時自王村以上的酉水流域最大的碼頭。
在幾處還可看見燒焦痕跡的斷牆邊,老人們介紹,這是石達開軍隊攻陷古鎮後留下的災難。從老人們義憤的解說中,記者感到,當歷史的銷煙散盡,戰爭造成的災難與傷害,還刻在這些老人的心上。老人們說,這裡的每一塊磚頭,每一塊石板,都見證了沉甸甸的歷史,他們將不遺余力地將藏在其中的故事,用筆頭在香煙盒紙上再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