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燦爛的遼金文化——尋訪東土城子

燦爛的遼金文化——尋訪東土城子

日期:2016/12/14 9:39:27      編輯:古代建築史



    松花江流域最早生活在這一帶的人屬游獵民族,所以,這裡的歷史和古城沒留下任何記載。這就是說,尋訪只能根據從遺址處搜集到的標本特征進行分析,再與流傳下來的相關文獻來對古城興建的時間、作用等進行考證。
    據史料記載,松嫩平原一直是我國多民族聚居地之一,公元10-13世紀時,生活在這裡的契丹、女真人,先後度過了遼(公元907-1125年)和金(公元1115-1234年)兩個朝代,相繼延續了近330年。 這裡留下斑斑遺跡,也創造了燦爛的遼金文化。勢爭紛亂,白雲蒼狗,千百年的爭戰不斷,千百年社會進展無幾。到了元、明時期,蒙族人在此以游牧的方式繁衍生息,成為這片草原的領主,稱其為郭爾羅斯部落,並有了較詳實的文字記載。 蒙古族在這裡生活,多把城址建於沿江高崗處,此行選擇沿嫩江東岸南下的路線,尋找古城遺址。
    根據資料,在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沿嫩江東岸南下,在102.9公裡的區間內,共發現6座古城遺址。從此,我們帶您了解黑龍江的遼金文化。在煙筒屯鎮東土城子屯往西,不遠處便是東土城子遺址。
    這座古城坐北向南呈長方形,城牆均系夯土板築,如今,那高出地面兩米有余的殘垣倔強地臥在那裡,固守這曾經神奇的領地,雖經風雨打刷,筋骨依然。只是在近6萬平方米的領地內,換了人間,古城變良田了。
    東土城子村村民介紹,就是現在,農民耕種時,時常能撿到一些陶片之類的古物。
    距東土城子200米處,有一個六七千畝的水域,最早叫“達布斯諾爾”(蒙古語為“鹽湖”),當地人稱為“鹽泡子”。城水之間有一片開闊地。這一城,一水,一處開闊地,構成了這裡的古鹽文化。
    這片開闊地原來是個大鹽場,他聽老人傳下來的說法,說這裡的土和紅糖顏色差不多,所以判斷這座古城該是看鹽場的駐軍所建。古時候把鹽稱為“上味”,貴族送貴客禮品時,往往就是一撮鹽。據史料載:金時肇州轄區較廣,現肇州、肇源、肇東、安達、泰康、林甸等縣及吉林省的松原市均在其轄境之內。這一地帶鹽泊較多,居民取土熬鹽。《金史》卷49《食貨四》記載:“初,遼、金故地海濱多產鹽,上京、東北二路食肇州鹽,速頻路食海鹽,臨潢之北有大鹽泺(luò),烏古裡石壘部有鹽池,皆足以食境內之民,嘗征其稅。及得中土,鹽場焙之,故設官立法加詳焉。然而增減不一,廢止無恆,亦隨時救弊而已。”
    這裡的“金故地”就指肇州,因有“嘗征其稅……故設官立法加詳焉。”可以判定東土城子駐有為稅官護衛的兵。
    聽老輩人講,很久以前古城四角有角樓,城外有護城壕,古城附近還有一個點將台。
    就是這“點將台”三個字的出現,又讓東土城子蒙上了一層面紗,是鹽城?是兵站?還是兼而有之?考證工作一步三難。文 楊明 陳景波 哈爾濱12月3日電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