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古鐘今何在
日期:2016/12/14 18:50:21   編輯:古代建築史 始建於南朝梁天監年間(502—519)的寒山寺,在建寺伊始就鑄有一口大鐘。相傳鐘聲高亢嘹亮,夜深人靜時,十幾裡外的蘇州城內亦隱約可聞。遺憾的是元朝末年,寒山寺毀於戰火,以後雖經多次修建,卻屢遭火患,那口有名的古鐘也不知在什麼時候去向不明。
明嘉靖時,本寂禅師主持修葺寺院,又鑄了一口鐘,可惜的是那口鐘不久也失蹤了。1880年康有為到蘇州寒山寺游覽時,為古鐘的佚失寫了一首七絕:“鐘聲已渡海雲東,冷盡寒山古寺楓。勿使豐干又饒舌,他人再到不空空”。在題款中又雲:“唐人鐘已為日人取去”。
清末,日本的山田寒山先生四處探尋,欲將此鐘歸還,但終無下落,便募捐集資,日本明治38年(1906),由小林誠羲等一批工匠精心鑄成一對青銅鐘,一口送來蘇州寒山寺,一口留在日本觀山寺。送來蘇州寒山寺的青銅鐘上有模鑄銘文《姑蘇寒山寺鐘銘》:“姑蘇寒山寺,歷劫年久……嘗聞寺鐘轉入我邦,今失所在,於山田寒山搜索甚力,而遂不能得焉。乃將新鑄一鐘赍往懸之,來請余銘。寒山有詩,次韻以代銘。姑蘇非異域,有路傳鐘聲。勿說盛衰跡,法燈滅又明。明治三十八年四月,大日本侯爵伊籐博文撰。子爵杉重華書。大工:小林誠羲。施主:十方檀那。”這口鐘現位於寒山寺大殿後側東南角。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在江蘇巡撫陳夔龍主持下,寺廟得以重修,並再次鑄造大鐘。即今寺內八角鐘亭所懸之鐘。
□諸家瑜
寒山寺的古鐘有5口,現存2口。
第一口古鐘,是唐代詩人張繼詩中所講的“夜半鐘”,世稱“唐鐘”、又稱“唐人鐘”。康有為在1920年游寒山寺賦詩時,在款識上寫道:“唐人鐘為日人取去”(康有為七絕詩·跋文,見寒山寺碑廊《康有為詩碑》)。
第二口古鐘,是明嘉靖初年(1522—1524)寒山寺住持本寂禅師重鑄的銅質鐘,俗稱“明鐘”。鑄成後懸於新鐘樓內,本寂禅師遂請蘇州才子唐寅(1470—1524)為之作《姑蘇寒山寺化鐘疏》。“嘉靖三十三年(1554)六月,倭寇進犯蘇州,自阊門至楓橋,‘焚掠殆遍’”(《蘇州市志》“大事記”),本寂禅師所鑄的“鐘遇倭變,銷為炮”(《百城煙水》),寒山寺持續千年的“夜半鐘聲”從此沉寂。關於“明鐘”的消失,在坊間流傳著兩種說法,一說是當時為了抗擊倭寇,把鐘熔化用來鑄造大炮了;一說是此鐘並未“銷為炮”,而是被倭寇劫掠回國。
第三口古鐘,據葉昌熾《寒山寺志》、張維明《志鐘續補》引《古學匯刊》第二集的記述,“乃清嘉慶七年(1802)重鑄者”。此鐘僅見於此,未見其他記載述其下落。
第四口古鐘,是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陳夔龍巡撫江蘇,重建寒山寺時用銅鐵合鑄的鐘,現懸掛在寒山寺鐘樓裡。
第五口古鐘,是日本鑄的銅鐘,俗稱“日贈銅鐘”,現懸掛在大雄寶殿東南側。
推薦閱讀:
富郎中巷德壽坊
考古學家發現荷馬史詩中英雄奧德修斯宮殿
希臘考古家稱發現前古典時期伊薩卡島皇家遺跡
大運河安徽段申遺明年進入全面保護整治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