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中國古建築文化放射的燦爛歷史

中國古建築文化放射的燦爛歷史

日期:2016/12/14 19:22:08      編輯:古建築紀錄

  中國古建築文化仍然放射著歷史的燦爛光芒

  中國古建築文化具有豐富的內涵,是世界三大建築體系之一,曾有過秦漢、盛唐、明清三次歷史發展高潮,經歷了數千年的歷練、實踐、發展,形成了一個包括思想、制度和物質遺存在內的科學體系。中國改革開放20多年,城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的綜合國力、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今年中國的GDP將達到20萬億元。外國人到中國來,一方面看中國的改革開放發生的變化和取得的成績;一方面還是要看中國的歷史文化。長城一定要去看看,紫禁城一定要去看看,北京的胡同一定要去看看。五千年文明發祥地之一的山西古建群要去看看。中國古建築文化留給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是歷史、是文化、是傳統、是自信、是驕傲。

  中國古建築文化仍然具有可吸收的豐富營養

  中國有5000千年文明史,有輝煌和燦爛的歷史文化,中國歷史上的儒學、釋學、道學對中國古建築文化有著長期的和深刻的影響,並在中國古建築實踐中得到充分的表現,形成了豐富的建築形式和風格。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國古建築文化獨樹於世界建築文化之林。我們有以廣西為代表的嶺南建築,以安徽為代表的徽派建築,以蘇州為代表的園林建築,以北京為代表的宮廷建築,還有蒙古族、藏族、壯族、回族等幾十種具有鮮明特色的民族建築,她們共同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中國古建築文化,其中的木結構體系、建築形式、建築裝飾、城郭形式等都是中國古建築文化豐富的營養元素,為今天中國城鄉建設的迅速發展,為城市規劃、住房建設、環境設計等提供著豐富的營養和有益的借鑒。

  中國古建築文化仍然需要全社會的珍愛保護

  中國古建築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具有明顯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做好繼承和保護工作刻不容緩、勢在必行。我們是用了20幾年的時間完成了歐洲用了幾百年才完成的城市化進程。城市建設的發展速度是驚人的,解決初期,北京的城市建成區50個平方公裡,現在已經發展到1000個平方公裡。高樓林立,幕牆閃爍,馬路寬闊,汽車飛弛,滿目皆新。建設成績令全世界為之仰目。但問題也來了,有些城市的歷史建築拆了很多、胡同少了,牌樓沒了,歷史街區“舊貌換新顏”了,古城風貌看不到了,古建築文化消失得很快。這裡面有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有對古建築文化的理解、認同和尊重問題,更有對古建築文化是不是給予了應有的繼承和保護措施的問題。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我國城市建設發展越快,古建築文化就越需要得到切實保護。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