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兩代皇帝三次賜名76歲的陸游千裡外為其復建撰寫碑記
泰州佛教文化源遠流長。據史籍記載,佛教傳入泰州大約在東漢末年。
始建於東晉義熙年間的光孝寺,名僧輩出,是泰州佛教寺院的傑出代表,自古便是泰州九大叢林之首,被稱為“江淮名剎”、“蘇北唯一之律宗叢林”。
光孝寺位於泰州城區五一路西段,歷史上時有興衰,歷經坎坷。1949年以後,由於歷史原因,寺址改由他用。1984年2月,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光孝寺恢復開放。
經過30年的重新修建,如今,千年古剎光孝寺已舊貌換新顏,名剎雄風再現。古城再次響起的晨鐘暮鼓聲,敲醒了眾多海陵往事……
泰州首座寺廟宋高宗賜名沿用至今
早在東漢初年,佛教就傳入了徐州彭城。當時,今泰州一帶已置為縣,隸屬於廣陵郡,而廣陵郡是徐州刺史所轄的五個郡國之一,很快便受到佛教的影響。東晉時期,長江流域相對安定,隨著北方士族及百姓的紛紛南遷,一些佛教徒也相繼來南方。
據記載,東晉大興年間,遷居廣陵一帶的北方人中,有“將捨利者,建立小寺,立剎”(唐道宣《集神州塔寺三寶鹹通錄》)。至此,佛教文化開始在海陵大地上扎根、繁衍至今。
約1600年前的東晉義熙年間(公元405年——418年),時名海陵的泰州有了第一座寺廟,也就是如今的光孝寺,它是由僧人覺禅創建的,只是創建時的寺廟名稱現今已無可考,而且之後的幾百年裡,這座寺廟的過往也沒有留下點滴記錄。
有了具體可考的寺事,是因為皇帝與這寺廟有了交集,寺廟的名聲也由此越來越大。
北宋崇寧二年(公元1103年),宋徽宗趙佶賜寺名為“崇寧萬壽寺”——這是以國家年號所賜大名,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以想見,泰州史上的這第一座寺廟在當時國內的影響已非同一般。
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改了年號的宋徽宗將這寺廟改賜為“天寧萬壽寺”,並賜田五千畝。
然而,這之後的天下不但沒有安寧,最後徽宗還成了金兵的俘虜。近10年後的南宋紹興五年(公元1135年),飽受屈辱的宋徽宗趙佶死在了金兵手中。
為父皇超度亡靈,是宋高宗趙構來操辦的,因為他的親哥哥宋欽宗趙桓同樣被金兵折磨而死。南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趙構選中父皇兩次賜名的“萬壽”古寺,宣敕為“報恩光孝禅寺”,即今人俗稱之“光孝寺”。
為什麼泰州光孝寺如此受寵獲愛?
十幾年前曾任職泰州的邵軍先生在《古寺高僧》一文中分析說,在光孝寺為趙佶做道場的原因,可能是泰州地處江北,到底離北方故園近些,也許還有點鞏固邊防、穩定人心的意義。
但這只是趙構的一廂情願——20年後金國新主完顏亮親率60萬大軍南下兩淮,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光孝寺毀於這場戰火。
陸游情不自禁披露光孝寺前世今生
重修光孝寺,已經到了時局相對安穩的南宋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
雖說重修的時間明顯滯後了,但重修後的光孝寺,卻給泰州的人文歷史平添了流芳百世的佳話: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陸游(號放翁,公元1125年—1210年)應邀為光孝寺撰寫了《泰州報恩光孝禅寺最吉祥殿碑記(並銘)》。
南宋光孝寺重修復興,乃一時盛事,該當落碑志盛,請誰來寫這盛事碑文呢?時任住持的德范和尚,想到他師父四川僧人別峰的好朋友陸游,遂於慶元六年(公元1200年)委派專人遠赴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找到了時已76歲高齡的陸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