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第六個文化遺產日到來之際,國務院公布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191項,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展項目名錄共164項。蘇州5項目入圍國家級非遺名錄。
蘇州市申報的滑稽戲、國畫顏料制作技藝(姜思序堂國畫顏料制作技藝)、裝裱修復技藝(蘇州書畫裝裱修復技藝)、盆景技藝(蘇派盆景技藝)和綠茶制作技術(碧螺春制作技藝)5個項目入圍第三批國家級非遺名錄。加上之前我市已有24個國家項目,目前,我市共計有29個項目被列入國家級非遺項目名錄,數量上位居全國地級市前列。
蘇州滑稽戲
蘇式滑稽戲發源於蘇州地區,以江、浙、滬的城鎮碼頭為傳統的演出基地。江、浙、滬地處長江三角洲,雖然方言駁雜,但都屬吳語地區,且城鎮集中,人口稠密,水陸交通車載船裝,這些都是蘇式滑稽戲賴以生存的條件。
蘇式滑稽戲是以蘇州方言為舞台語音的滑稽戲劇,綜合了蘇州地區的獨腳戲、灘簧、雙簧、隔壁戲、小熱昏、民間小調等多種民間說唱藝術發展而成。近代又吸收了文明戲的某些結構方式,其基本元素是“滑稽”。最早的“滑稽”詞匯出現在《史記 滑稽列傳》,但“滑稽”的原始形態在先秦已經發生。如春秋時期的“俳優”就專以滑稽方式逗樂君王。唐代參軍戲、宋代雜劇就是在“俳優”基礎上發展而成的滑稽小戲。至明代,滑稽在昆劇中演化為淨、丑角色的插科打诨。至上世紀初,蘇州籍作家徐半梅先生首創了“趣劇”,他自編自演,人稱 “下筆皆滑稽,出口盡诙諧 ”,徐半梅從而獲有“東方卓別林”之譽。作為小戲,趣劇常附於文明戲開場或散場前演出,角色都由文明戲中的丑角藝人擔任。同時代的蘇州曲藝家王無能創造的獨腳戲,又大大豐富了趣劇的滑稽表演手段,致使獨幕的滑稽小戲迅速發展成為多幕的中型或大型滑稽戲劇。
解放前後,張幻爾、張冶兒、方笑笑等各樹一幟,形成了蘇式滑稽戲的支流,並於五十年代合並於蘇州市滑稽劇團,至今他們各自的傳人分別繼承了師門的流派風格,通力合作,在八、九十年代,創造了《一二三起步走》《快活的黃帽子》《小小得月樓》等一系列優秀劇目,在中國第六屆藝術節和全國各屆戲劇會演中多次榮獲大獎,使蘇式滑稽戲成為了滑稽戲劇種的著名品牌。由於目前戲劇市場的萎縮,蘇式滑稽戲正面臨日益嚴峻的發展困境,人才隊伍青黃不接,蘇式滑稽藝術的保護與傳承,顯得十分迫切。
蘇州姜思序堂國畫顏料制作技藝
蘇州姜思序堂國畫顏料、書畫印泥,是具有我國民族風格的傳統文房用品。它與繪畫藝術同享盛名,榮稱“中國文房之寶”,素為中外畫家贊賞。把中國畫叫做“丹青”是我國人民對中國畫藝術特有的稱謂,“丹”即朱砂顏料,“青”即是石青顏料。顏料與繪畫就象音符與樂章,是藝術表現必用之物,中國畫用中國畫顏料來表現,就像中國曲子用中國樂器來演奏一樣,都是構成我國獨特的民族藝術的重要元素。
傳統中國畫顏料制作可上溯到唐代,甘肅敦煌壁畫上可以佐證當時作畫中已使用了天然礦物顏料,朱砂、石青、石綠、鉛粉等,至今已有千年以上的歷史。
明清以來,蘇州吳門畫派名人輩出,傳統中國畫顏料的需求增大。在需求的推動下,到了明末清初阊門都亭橋有了制作傳統顏料的姜氏“思序堂”店鋪。近代任伯年、吳昌碩、徐悲鴻、齊白石等著名畫家不少傳世名畫上運用的顏料,多出於姜思序堂的乳缽之中。
傳統中國畫顏料品種齊全、選料講究、研漂精細、制造精良。有膏狀顏料:花青、赭石、籐黃、朱膘、胭脂、天藍、大紅、深紅等;粉狀顏料:鉛粉、石青、石綠、朱砂、碾朱、硃膘、泥金、泥銀等。還有各類特級、輕膠、頂上等品質之分。
傳統中國畫顏料的生產原料可分為礦物性、植物性、動物性、金銀和化工合成五大類。原料不同,制造方法各異:有的要推磨;有的要浸泡;有的要取其實質;有的只需上提浮膘。即使同一原料也因有優劣品位之分,必須由藝人善加選擇,才能使用。以花青顏料為例,其制作工序就為分散、水漂、研磨、下膠、沉澱、革腳、煎煮、攤膏、剪膏、冷干、稱量、包裝等十多道工序,可見制作之復雜。
傳統中國畫顏料有著顏色鮮明、純淨光潤、輕細若塵、入水即化、與墨相融、著紙能和、多裱不脫、經久不變的特點。書畫印泥則有不滲油、不嵌章、耐曬、色澤莊重的特點。其工藝大多依賴手工,制作繁雜,形成了一門獨特的手工制作技藝,當今雖然面臨部分原料日見匮乏等困難,但它仍是吳地傳統顏料文化的一顆文靜之珠,是中國民族傳統手工藝——中國文房之寶。
蘇州裝裱技藝
我國的裝裱技藝始於東漢初,蘇裱的興盛在明代宣德(1426-1435年)後。蘇裱的影響輻射全國波及海外,受其影響較大的有北京、上海、揚州、山東及國內其他地區,海外如日本、東南亞及國外的華僑聚集地。
裝潢藝術歷唐至北宋達高峰,被稱為“宣和裝”。明宣德以後,吳中書畫名家輩出,重心漸漸轉移到蘇州,蘇州繼承了米芾時的優良傳統,隨後數百年,蘇裱的影響躍居全國之首,號稱“吳裝”。1957年,公私合營後,“古松軒”裝裱合作社成立,上海、蘇州許多裝裱師傅雲集於此。1984年蘇州吳門畫苑從民間工藝廠分出,成立裝裱車間主要從事古舊書畫修復。
書畫裝裱分為三類:一為“紅幫”,裱式簡易;二為“行幫”,專裱普通書畫;三為“仿古裝池”,專為書畫名家和鑒古收藏家裝潢珍貴新舊書畫。
古舊書畫修復在裝裱新畫的基礎上另有漂、揭、洗、刮口、上膠礬、貼直條、隱補、全色等步驟。而其裝裱手法沿革宋朝裝裱款式,全部采用“宣和裱”。
蘇裱從明朝起受吳門畫派影響,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其特點主要是:“選料精良,配色素雅,裝砑熨貼,款式多樣,裱工精佳”,充分凸現了蘇州吳地的地域特征。新書畫作品通過裝裱,能張掛欣賞,其繪畫性得以充分體現,也能更好地展示作品之精神。古舊字畫通過修復,能恢復書畫作品之原有面貌,使傳統文化藝術得以搶救、保護、延續、傳承,後人通過畫面能直觀的了解歷史、政治、經濟、生活和民俗方面的情況。因其與書畫、文化的高度結合,更使藝術、文化的影響得以延續和擴展。
蘇派盆景造型技藝
源源流長的吳文化及精湛的“吳門畫派”藝術,促成了蘇派盆景的獨特藝術風格,而使蘇州盆景成為我國五大盆景流派之一。蘇派盆景的造型技藝為其技術要點,據歷史文獻記載,蘇州盆景造型技藝起源於唐代,而盛於明代,成熟以清代,發展於近現代。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蘇州盆景多次在國內外展覽中獲得大獎。
蘇派盆景造型技藝擁有許多獨特之處:蘇派盆景的樹種多選鄉土樹種為主。其傳統的造型形式有單干式、斜干式、雙干式、臥干式、懸崖式、叢林式、露根式、枯干式等。蘇州盆景造型技藝的重要技術核心是“粗扎細剪,剪扎並用”。“粗扎”是用棕絲或鋁絲進行綁扎造型,有“全扎”及“半扎”。“細剪”是對修剪的要求要細致,可分為生長期及休眠期修剪。
蘇派盆景造型技藝的主要素材是樹木材料、盆缽、棕絲或鋁絲等,主要工具為剪刀、木鋸、棕絲或鋁絲等。近三十多年來蘇州盆景最具影響力的盆景作品有虎踞龍盤(雀梅)、巍然侶四皓(柏樹)、奇柯弄勢(刺柏)、龍鳳呈祥(刺柏)、一枝呈秀(榆樹)等。
蘇派盆景造型技藝發展至今,以樹木為主要創作素材,通過藝術加工與精心培養,在盆缽之中創作出來源於自然的形象美而高於自然的意境美,以其鮮明的民族特色、清秀古雅的藝術風格風靡世界,具有很高的人文價值、藝術價值、歷史價值、實用價值及園藝價值。
蘇派盆景造型技藝在各級領導的重視下,有了一定的繼承與發展,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諸多因素制約了蘇派盆景的傳承與弘揚。如創作周期長與當今社會快節奏不相適應,創作素材的稀缺以及傳承困難、後繼乏人等,使得蘇派盆景在全國的地位岌岌可危。如果順其自然,這一藝術奇葩將有可能失傳。
綠茶制作技術(碧螺春制作技藝)
中國名茶洞庭碧螺春產於蘇州太湖的洞庭東西山,最早文獻記載,見於唐代陸羽的《茶經》(八卷)。唐至德二年(757年)三月,陸羽與詩人劉長卿在太湖西山考察茶事,經水月寺采茶品茶。陸羽好友詩僧晈然慕名來訪,寫下了《訪陸處士羽》詩。自此,水月塢的水月茶(小青茶)俗稱“嚇煞人香”漸聞名於世。小青茶在唐宋兩代均列為貢茶。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四月康熙南巡到浙江回京,經蘇州東山,江蘇巡撫宋荦以洞庭“嚇煞人香”茶進獻,康熙飲後大加贊賞,但覺其名太俗,因其茶“清湯碧綠,外形如螺,采制早春”而賜名為“碧螺春”。自此,碧螺春茶每年進貢朝廷,名揚天下。
洞庭東、西山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受太湖小氣候調節,四季分明,溫暖濕潤,日照充足,氣候宜人,花果飄香,使碧螺春盡享天地之獨厚。而傳統的采制技藝,“摘得早、采得嫩、揀得淨”和“手不離茶,茶不離鍋,揉中帶炒,炒揉結合,連續操作,起鍋即成”。使其更為茶之精品。
碧螺春茶1910年在南洋勸業會上獲優等獎,1911年,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得過金獎。1954年,周恩來總理用碧螺春在日內瓦招待過外國記者。
其品質特點是:條索纖細,卷曲成螺,滿身披毫,銀白隱翠,香氣濃郁,滋味鮮醇甘厚。充分體現了傳統制作技藝的獨到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