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一萬年以前,中國就已經開始種植葫蘆,這不僅為浙江河姆渡遺址的考古發現所證實,也為我國新石器時期彩陶葫蘆瓶所展現。在仰韶文化彩陶中有大量葫蘆陶瓶,其優雅的造型、鮮艷的色澤,顯示出中國原始先民卓越的創造才能,特別是在半坡類型中,葫蘆瓶更為多見,葫蘆可能是當時最重要的農作物之一。之後隨著瓷器的燒成,陶瓷葫蘆瓶的燒造也比較常見。
葫蘆在古代有很多不同的名稱,葫蘆之名在唐代開始流行,因其連綿的籐蔓、飽滿的形態、豐富的種籽、累累的果實,且與“福祿”諧音而極具吉祥意蘊,其形象在陶瓷器物中得到廣泛的展現。唐三彩葫蘆瓶,其絢麗的釉色與原始彩陶有異曲同工之妙。在造型上,不僅有葫蘆瓶,還出現了新的葫蘆形執壺造型,唐長沙窯葫蘆形執壺。但總體而言,唐代陶瓷葫蘆瓶並不多見,造型古樸稚拙,其制作水平甚至稍遜於原始彩陶葫蘆瓶。由於其間並未見有其他陶瓷葫蘆瓶,因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唐代陶瓷葫蘆瓶可以說是陶瓷葫蘆瓶的復興時期。
宋遼金時期陶瓷葫蘆瓶數量仍不多見,不過,南北方各窯口均見有葫蘆瓶器型,但因數量稀少而彌足珍貴。如南宋官窯粉青釉葫蘆瓶、宋龍泉窯葫蘆瓶。除葫蘆瓶外,葫蘆形執壺仍繼續流行,如代白釉葫蘆形執壺。宋遼金時期陶瓷葫蘆瓶的制作技藝較唐代要高許多,形態輕靈優美,釉色溫潤如玉,令人賞心悅目。
元代時,各窯仍繼續燒制各種陶瓷葫蘆瓶,並出現了一些新變化,其中,景德鎮窯青花葫蘆瓶的出現是此期陶瓷葫蘆瓶制作最重要的成就。如元代景德鎮青花葫蘆瓶、元代景德鎮青花瓷八稜葫蘆瓶。因為唐宋時期陶瓷葫蘆瓶基本無彩繪形式,元青花葫蘆瓶開啟了彩繪葫蘆瓶的新時代,成為其後明代葫蘆瓶的主要裝飾手法,其八稜形制作手法一改葫蘆的真實形態,是葫蘆瓶造型上的一大革新。
明早期,陶瓷葫蘆瓶仍是不很常見的器型,但此期葫蘆瓶的典型樣式發生了很大轉變,一種受伊斯蘭地區金屬或陶、玉器皿影響而產生的新器型出現了。如明永樂時期的新器型,關於此瓶有多種叫法,如“抱月瓶”、“寶月瓶”、“扁腹绶帶耳葫蘆瓶”、“绶帶耳葫蘆扁瓶”等。明洪武至明宣德,此器型均流行,並在清代直至當代被大量仿制,如清雍正青花绶帶耳葫蘆扁瓶。除此之外,明宣德鳥食罐中有傳統葫蘆造型以及臥式葫蘆造型。
明中期時,陶瓷葫蘆瓶依然不多,此時傳統葫蘆瓶得到復興,葫蘆扁瓶則未有繼承。如明成化青花葫蘆瓶、明正德青花葫蘆瓶。
至明嘉靖、萬歷時期,由於皇帝非常崇尚道教,瓷器藝術品在裝飾上都彌散著極重的吉祥如意的氛圍,從而使明代晚期成為陶瓷葫蘆瓶大放異彩的時期,其生產達到空前勃興的程度,不僅數量巨大,而且造型極為繁多。除普通的上下圓形外,還有四稜形、六稜形、天圓地方(上圓下方)形、直口形、撇口形、帶蓋式、壁式等等,不過未見有元青花中的八稜式樣。其品種主要為青花和五彩。如明嘉靖青花天圓地方帶蓋式葫蘆瓶、明嘉靖五彩六稜葫蘆瓶,如明萬歷青花長頸葫蘆瓶,這種長頸式葫蘆瓶對明末、清早期葫蘆瓶有很大影響。
明末天啟、崇祯時葫蘆瓶生產開始大幅度消退,此期葫蘆瓶造型以長頸敞口式為主,造型極為優美規整、清秀端莊,如明崇祯青花五彩葫蘆瓶。
清早期順治朝葫蘆瓶極為罕見,至清康熙時期,葫蘆瓶又開始進入一個繁盛期,明末崇祯時發展起來的長頸敞口式葫蘆瓶成為最常見樣式,其頸部更為修長,線條更為優美。此時三節式葫蘆瓶興起,其上部一節常常變化為兩節,如“碗礁一號”沉船出水的清康熙青花醬釉三節式葫蘆瓶。該沉船還有一批上部裝飾青花、下部裝飾顏色釉的葫蘆瓶,顯示了清康熙葫蘆瓶裝飾手法的創新。另外,出現了上青花詩文下青花繪畫的新型裝飾,也為清康熙所特有,如清康熙青花詩文葫蘆瓶。除青花外,五彩葫蘆瓶也極常見,如清康熙五彩葫蘆瓶。清康熙時期葫蘆瓶,裝飾手法繁多,造型優雅,明早期葫蘆扁瓶樣式也得到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