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三蘇祠的歷史價值
日期:2016/12/14 18:43:39   編輯:古代建築史 一直以來,我們反復強調三蘇祠不是普通公園,而是具有極高價值的歷史古跡。在此,記者簡單列舉一些關於三蘇祠歷史價值的小知識,以飨讀者。
三蘇祠的來歷
三蘇祠,本為北宋蘇洵、蘇轼、蘇轍的故居。蘇東坡在《東坡別集》裡寫道:“昔吾先君、先夫人僦居於眉山之紗縠行。”元代,眉山人民為紀念三蘇父子,將三蘇故居改為祠堂。《四川通志》上說:“三蘇祠,在州治西南,即紗縠行蘇洵故居,元建為祠,洪武間重修。”
明朝末年,三蘇祠毀於戰火。清代康熙四年(1665年)起,三蘇祠在原址上模擬重建,並逐年維修、添修。祠堂主體建築在三面環水的半島之上,由前廳(古祠堂大門)、飨殿、啟賢堂、來鳳軒、東西廂房及廊構成三進四合院。三蘇祠主體建築至今保護完好,古樹、名木也保存較好,是一座典型的清代西蜀民居風格的園林式文人祠堂。它集三蘇故居、祭祀祠堂和園林為一體,也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好的紀念三蘇的祠堂。
2006年5月,國務院公布三蘇祠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5月,國家文物局公布三蘇祠為國家二級博物館,12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三蘇祠為四川服務名牌。2010年1月,國家旅游局公布三蘇祠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
三蘇祠裡有哪些名勝古跡
三蘇祠內,共有古建築18處。像飨殿、來鳳軒、披風榭、百坡亭、蘇宅古井等,都是游客們經常游覽休憩的地方。記者以幾處著名古跡建築為例,對於它們年份、來歷和歷史價值您可知道嗎?
飨殿,始建於清康熙四年(1665),康熙五十年(1711)曾予維修。飨殿兩側各有一方牆門道,西為“文淵”,東為“學薮”,是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所建。飨殿前院有個巨大的香爐,是今日的三蘇祠管理者專為來此拜谒三蘇的游客准備的。
來鳳軒,原名濟美堂,為清代所建,曾作木假山房。清嘉慶十七年(1812),趙來震主持重建了木假山堂,並將其更名為濟美堂。1982年,在維修濟美堂時,又更名為來鳳軒,取北宋梅堯臣“歲月不知老,家有雛鳳凰”之意。
披風榭,原為南宋魏了翁鑿環湖時所築,中有東坡遺像。南宋大詩人陸游來眉山,曾登披風榭,瞻仰東坡遺像,並寫下了《眉州披風榭拜東坡遺像》一詩。然而時代變遷,昔日的披風榭已經不在了。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眉山人民為紀念蘇轼、魏了翁、陸游,在三蘇祠內重修了披風榭,因原來的規模樣式已不可考,故未繪制東坡遺像。
百坡亭,也是南宋魏了翁鑿環湖時所築,後來同披風榭一並損毀。1928年,眉山人民為紀念蘇東坡,並希望有更多東坡式的人物出現,在三蘇祠瑞蓮池上修建了如今的百坡亭。
蘇宅古井,是當年三蘇父子飲水用的井。相傳此井與蟆頤觀中的“老人泉”相同,是明朝末年三蘇祠被毀時遺留下來僅有的幾處古跡之一。如今的井水,可供游人洗手,因這裡自有“聖水淨手書錦繡文章”的說法。
除了古跡建築,三蘇祠還有極為豐富的館藏,有古籍繕本、陶瓷、書畫,特別是三蘇文獻在三蘇遺跡遺址地中收藏最為豐富,其歷史價值難以估量。
推薦閱讀:
鷹潭北極閣及其傳說
福州陳衍故居的台灣情緣
天津倉門口教堂
江西宜春鼓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