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蘇城古建築開始推向市場

蘇城古建築開始推向市場

日期:2016/12/14 20:24:08      編輯:古代建築史
      一座不起眼的小樓,可能是當年的狀元故居;破破爛爛的小房子,很可能牽動著歷史的進程。如果把這些建築放在文化底蘊不過百年的美利堅,可能座座都是政府罄盡全力保護的對象,但是在蘇州,這樣的地方太多太多了。

  這是蘇州的本錢,也是一個讓人頭疼的問題。光靠政府運作,這麼多的古建築顯然無法照顧周全。於是,把古建築推向市場成了一個方向。

  禮耕堂,不是開發是契合

  讓民營資本介入、走市場化運作的蘇州古宅中,禮耕堂可以說是保護和開發比較成功的范例。

  位於蘇州古街中保存最為完好的平江路衛道觀前三號的禮耕堂,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2005年,由盛世聯合企業以租賃方式開始進行保護性的市場化開發,至今已走過了五個年頭。當記者問在這五年的市場化經營中,遇到的最大問題是什麼時,其總經理程先生表示,對古宅的歷史文化價值的理解和還原以及尋找與之相契合的經營模式是最大的問題。

  “對有著悠久歷史的古宅進行市場化運作,跟別的開發完全是兩種模式,因為古宅有著厚重的歷史感和文化感,所以首先要對其背後的歷史和文化價值進行理解,並在理解的基礎上對其進行還原,在這個基礎上才可以確定經營思路和方向,只有這樣才可以把古典和現代有機融合在一起,才可以談得上保護性開發。”程先生說,通過對潘宅300多年歷史的考量和研究,他們認為禮耕堂這三個字最能代表和體現潘宅背後的歷史文化價值,因為‘詩禮繼世耕讀傳家’可以說是過去潘家的祖訓,它折射出了過去曾富甲一方的潘家,也很重視文化知識和修養,並通過公益性的善舉來傳達出了這種修養。“所以我們對潘宅舊址的標志性建築——禮耕堂大廳的建築結構和文化內涵進行了雙重還原,並對其進行傳播,傳達這三個字背後的文化價值。這個有著300年歷史、聞名蘇州的潘宅舊址,過去人們更熟悉的是衛道觀前3號,但現在‘禮耕堂’這三個字顯然更有知名度了。在此基礎上,我們才開始考慮市場化運作模式。”

  目前禮耕堂會所的主營項目是酌雅茶室、“江南盛筵”蘇幫菜肴和蘇州工藝美術精品等。盛世聯合企業的另一負責人潘愛華告訴記者,之所以選擇這些經營項目,正是因為茶室、蘇幫菜和工藝品展示跟這個古宅的古典文化氣息相契合,甚至是相得益彰,而不會破壞掉古宅的古典氛圍。程先生表示,在古典氛圍濃郁的古宅中進行市場化經營,一個難題便是選擇與之相匹配的經營模式,既不能對其造成破壞,還要跟古宅的格局氛圍相融合,最後還要能實現盈利,這應該是所有古建築投入市場化運行當中都要面對的問題。

  平江客棧,

  找准合適的模式

  同樣位於平江路的平江客棧是另一個古宅市場化運作比較成功的例子。

  據了解,這所古宅原是蘇州一方姓老宅,建於明朝中葉,距今已有450年歷史。 2005年底由香港絲路酒店管理有限公司以租賃方式開始市場化運作,按四星級的標准來進行管理。營運經理臧偉坦言,對於古建築的市場化開發和利用,最關鍵的一點是要找准適合的經營模式,而這種模式的選擇,最大的前提就是對古建築的保護,在此基礎上,再去尋找與之風格和氛圍相契合的運行模式。而對於這樣的一所古宅,為什麼要建成客棧,臧偉說,這是在對方氏古宅的建築結構、古典氛圍和所處地理位置等綜合考慮的基礎上決定的。 “方氏古宅原本的結構就以房屋多為特點,有許多以各種花草命名的相對獨立的住院,不同的院子,其房屋的布置和院子的景觀也各不相同,為最大限度保護這所古宅,改造成客房是比較合理的一種經營模式。 ”同時,臧偉表示,在平江路古街區,人們可以直觀感受到蘇州的小橋流水人家,也能看到蘇州古典園林,但以住的方式來體驗古典的還不多,所以才決定把這所古宅建成客棧。而之所以叫做客棧,臧偉表示也是為了最大限度契合古典文化,“因為過去沒有賓館、旅館之說,只有客棧。 ”

  臧偉告訴記者,在經營過程中,也遇到了許多問題,一些是房子本身帶來的問題,比如由於房子年代久遠,再加上臨河,所以有霉味、反潮、屋頂滲水;再加上平時對古宅的保養,“一年下來不低於100萬,這麼高的成本,某種程度上會影響到古建築的市場化運行。 ”

  對於臧偉來說,可能最大的一個問題是如何讓人們接受這種形式的住宿,接受這種住宿環境,因為這直接影響到經營狀況,影響到是否能盈利。臧偉告訴記者,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通過各種方式來告訴人們,在這裡住宿,體驗的是過去的一種生活環境,感受的是一種古代文化和氛圍,享受的是古典的意境,“來這裡住宿,不僅僅是為了住宿,而是感受和品位一種文化和意境。 ”這是臧偉在采訪中反復說道的。與此同時,為了實現這個目的,讓住客能品味到這種感覺,平江客棧盡量去還原過去房間裡的陳設,為了保持完整的木質房屋的風貌,客房內的陳設都選用仿古的木家具和架子床,擺著仿古的茶幾和燈飾等,“目的有兩個,一個是對古宅的保護和延續,一個就是讓客人真實體驗到過去的住宿環境和風格,感受過去的住宿文化。 ”臧偉說道。

  要盈利,

  不是件容易的事

  據了解,已經經營了五年的禮耕堂會所並沒有實現很好的盈利,對此,程先生表示現在沒盈利並不表示將來不盈利,這要看經營者的經營理念。“掙錢分為掙快錢和慢錢之分。對於經營古宅來說,急功近利是行不通的,因為其經營模式是不一樣的,它是一種保護性經營,保護是前提,經營者並不能隨心所欲。 ”

  既然是市場化運作,便存在一個盈利的問題。對於目前盈利狀況並不理想的禮耕堂來說,如何實現盈利是當務之急,對此,程先生表示利用好禮耕堂這個名字是出路。 “禮耕堂現在已經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了,既然不能對這個古宅進行過度開發,便只能在禮耕堂上做文章,對這個名字進行品牌化運作,然後進行品牌產業化經營。 ”據他介紹,目前以禮耕堂為總品牌的產品已經有四五種,其中包括善待茶葉、水上青花瓷器、石鼓礅黃酒、以及八月份推出的善待圓滿月餅。潘愛華告訴記者,這些產品的名字看起來都比較“土氣”,沒有現代國際化的味道,這也主要是為了契合“禮耕堂”的古典韻味。 “因為禮耕堂是我們的總品牌,這三個字傳達出的是一種古典味濃、文化感強和意境遠的感覺,所以產品名字也必須達到這樣的效果。 ”程先生說道。

  在對禮耕堂的經營過程中,程先生表示確實存在一些難題,而其中資金的耗費和市場對古建築文化的理解是最大的難題。 “對於一個存在已經久遠的以木結構為主的古宅來說,對其定期的保養是一筆很大的費用支出,為此我們每年要花好幾十萬,這對我們民營資本來說是一個沉重的負擔。 ”他說,如果政府能加大對古建築保護的基金投入,可能更有利於民營資本介入到古建築的市場化運行中來。

  程先生告訴記者,市場對古宅所蘊含的歷史和文化的不理解也增加了經營的難度。他說,好多人覺得來這樣的一個地方,吃一頓飯、或者喝一杯茶並不值得,有同樣的錢或許可以去一個更高檔的地方,“如果他們以檔次來認識禮耕堂的話,他們一定不會理解來這裡吃飯所能體會到歷史文化和古典意境,這很大程度上阻礙了這些古建築的市場化運行。 ”

  會所經營,為古建上市開路

  長期從事蘇州古建市場推廣工作的鄭志然對於蘇州古建築的市場化運作,早已做了好幾年的研究。身為蘇州古建網的CEO,鄭志然堅持認為,古建築上市才是一條保護古建築的最佳道路。

  在鄭志然看來,改成會所經營只是古建築市場化運作的一個方向而已。 “還可以做會館,當年蘇州有那麼多同鄉會館,現在也可以有啊。到時候可以讓各家商會進駐,既市場化運作又與歷史搭上了脈。 ”還有一個辦法就是作為博物館、展覽館等場所,鄭志然說古建築可以派的用場太多太多。 “但是只有和古建築原來的基調相一致,才是最好的運作。 ”在鄭志然看來,禮耕堂和平江客棧就是很好的范例。

  既然古建築可以有那麼多用場,那麼為何古建築市場化的道路看上去如此艱難?鄭志然說,早在1982年,蘇州市通過普查發現,除了國家、省級和市級文物建築以外,蘇州還有260處“有相當價值”的古建築,統統釘上了“控制保護建築”的牌子。在後來的舊城改造過程中,這些古宅雖然免除了被拆除的命運,但卻無法改變一些古宅因缺少維護而趨向老化。在這種情況下,蘇州選擇了把其中的部分古宅進行出售,給它們找尋一條新的出路。鄭志然說,這個想法是好的,但是面臨的困難也很多。 “蘇州的古建築保護要真正走上社會化軌道,至少還要邁過四道坎——原居民搬遷難、古建築保護資金缺口大、土地出讓金居高不下、古民居交易手續煩雜。這一切也給古建保護帶來了諸多難題。 ”

  鄭志然看來,這些事情都應該由政府出面,為市場化運作掃清障礙,然後民營資本才能順利與古建牽手。 “既然是投資,就得讓投資人放心。古建築要市場化運作,但是市場運作之前,政府還應該做一些事情。 ”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