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古祠堂群:刻畫著百姓人家的家族年輪
日期:2016/12/14 18:50:19   編輯:古代建築史 在無錫惠山古鎮只有0.3平方公裡范圍內,京杭大運河支流惠山浜從古鎮緩緩穿過,窄窄的河道刻滿了歲月的斑駁陸離,當年卻是乾隆、康熙下江南、上惠山的必經之路。河道兩岸,商貿繁榮,祠堂林立,至今保存著自唐代到民國這1200年間的古祠堂及遺址118處,堪稱中華譜牒文化的露天博物館。
每一座祠堂就是一本故事,刻畫著普通百姓的家族年輪,觸手可及皆是千年歷史的文脈肌理。有專家指出,無錫惠山祠堂群完整和系統地保存了中國祠堂文化發展的千年歷史,為國內外正在不斷消失的傳統祠堂文化保存著唯一的群落遺產。
推薦閱讀:
圖文:朱彝尊和孔尚任留下的足跡
陳家祠步出“深閨”重現於市民
饒城風光盡收眼底 鐘樓亭國慶節開放
葉公陵園 風水寶地
“惠山現存118座祠堂,祭祀姓氏80多個。祠堂依山而建,左右相鄰,成巷成街,多數祠堂單體規模不大,形制不高,以江南民居形態為主。而吳地歷史上的重大變遷和文化軌跡,卻都可以從祠堂中尋到端倪。可以說,祠堂群是映現無錫歷史文化變遷的活化石。”惠山古鎮辦陳曉紅處長告訴記者。
據無錫地方文獻記載,惠山古鎮最早的祠堂始建於唐,興盛於明清。原無錫市園林局高級政工師宋祁新和祠堂群打了一輩子交道。他告訴記者,惠山最古老的祠堂是“大王廟”,祭祀的是戰國時期楚國宰相春申君黃歇。為紀念春申君疏浚古芙蓉湖的功勞,唐人就在春申澗旁的春申裡立廟祭祀,唐代詩人張繼“春申祠宇空山顯,古柏森森石泉水”即為佐證。
大概在元、明之間,惠山祠堂逐漸成為群落。明代無錫文化名人浦長源有“出郭樓台三四裡,游人不得見山容”之句,記錄了惠山街當時祠堂、廟宇林立的景況。
明清時期,是惠山古鎮祠堂群發展的鼎盛時期。明代嘉靖之後,民間聯宗立廟建祠之風大興,無錫邑內外的宗族,紛紛到惠山古鎮“爭一席之地”建祠立廟,於是在惠山山麓、惠山浜上、下河塘兩岸及橫、直街兩側,形成了現今所見的祠堂群分布的基本格局。據不完全統計,各類祠堂所祭祀的歷史人物多達180多位,其中宰相級的就有9位,除楚國宰相黃歇外,還有唐代宰相李紳、張柬之、陸贽,宋代宰相范仲淹,王旦、司馬光、李綱,清代總理大臣李鴻章,而當過尚書、侍郎的人物,多達30多位。
近代以來,民族資本主義萌芽率先在蘇南破土,一批民族工商業先行者如榮氏、楊氏、錢氏等家族,因其所從事的紡織、建築、面粉等行業聚集四方商賈,一批行業祠和會館祠先後在惠山古鎮建立起來,為惠山祠堂群留下了近代工業文明的時代烙印。
一個面積只有0.3平方公裡的彈丸之地,是什麼吸引了從古至今的名門望族雲集於此,建祠立廟?
惠山祠堂研究專家金石聲認為,祠堂群攬惠山、擁太湖,自古就是江南名山勝地,明清以來又是全國重要的“米市”、“布碼頭”,康熙、乾隆曾14次到此巡幸;江南名剎惠山古寺、天下第二泉、寄暢園雲集次第,風水極佳。古代有錢人也和今天的人一樣,房子要選黃金地段、風水寶地,而惠山浜一帶素有“食供四方,衣被天下”之稱,因此這裡成為建祠的風水寶地也就不足怪了。
推薦閱讀:
圖文:朱彝尊和孔尚任留下的足跡
陳家祠步出“深閨”重現於市民
饒城風光盡收眼底 鐘樓亭國慶節開放
葉公陵園 風水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