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國為中心的哥特式教堂
日期:2016/12/15 2:04:58   編輯:古代建築史 羅馬風建築的進一步發展,就是12-15世紀西歐以法國為中心的哥特式建築。
“哥特”原是參加覆滅羅馬奴隸制的日耳曼“蠻族”之一,15世紀,文藝復興運動反對封建神權,提倡復活古羅馬文化,乃把當時的建築風格稱為“哥特”,以表示對它的否定。
哥特建築就是歐洲封建城市經濟占主導地位時期的建築。公元10世紀以後,隨著手工業與農業的分離和商業和逐漸活躍,在一些交通要道、關隘、渡口及教堂和城堡附近,形成了許多手工業工人與商人聚集起來的城市,並到12世紀大多通過贖買或武裝斗爭從封建領主和教會手中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自治權。這時期的建築仍以教堂為主,但反映城市經濟特點的城市廣場、市政廳、手工業行會等也不少,市民住宅也大有發展,建築風格完全脫離了古羅馬的影響,而是以尖券(來自東方)、尖形肋骨拱頂、坡度很大的兩坡屋面和教堂中的鐘樓、扶壁、束柱、花空棂等為其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