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名樓分別是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
岳陽樓
岳陽樓在1700余年的歷史中屢修屢毀又屢毀屢修。現在的岳陽樓沿襲了清朝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所建時的形制。新中國成立以後,人民政府多次撥款對岳陽樓進行了維修,還修建了懷甫亭、碑廊,重建了三醉亭和仙梅亭等古跡。1983年,國務院撥專款對岳陽樓進行了為期一年半的以“整舊如舊”為宗旨的落架大修。1984年5月1日,岳陽樓大修竣工並對外開放,修復後的岳陽樓保存了清朝的規模、式樣和大部分的建築構件。岳陽樓高21.35米,三層四角,占地251平方米。樓體為純木結構,中部以四根直徑50厘米的楠木大柱直貫樓頂,承載樓體的大部分重量。岳陽樓的樓頂為層疊相襯的“如意斗拱”托舉而成的盔頂式,這種拱而復翹的古代將軍頭盔式的頂式結構在我國古代建築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岳陽樓是江南三大名樓中唯一的一座保持原貌的古建築,它的建築藝術價值無與倫比。1988年1月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8月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保護區。2001年元月核准為首批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是長江黃金旅游線上湖南境內的唯一景點,是岳陽市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和岳陽旅游業的龍頭。
在岳陽樓一千余年的歷史中,幾經風雨滄桑,屢毀屢建,有史可查的修葺共30余次.每次重修後,”則層檐冰閣,岌頌於其上,文人才士登眺而徘徊”;圮毀之時,”則波巨浪,沖擊於其下,遷客騷人矯首而太息”(清朝張德容《重修岳陽樓記》),至民國末年,樓身已經破舊不堪. ”雄雞一唱天下白”,岳陽樓迎來了第一縷曙光.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對岳陽樓極為珍視,對共進行了徹底的重修.重修後的岳陽樓,保持了原有的規模和結構,保留了原有的建築藝術和歷史風貌.樓底花崗石台基增高了30厘米,使岳陽樓前的仙梅亭、三醉亭更顯主次分明,錯落有致.樓地面改鋪古代青,廳中的四根楠木大柱,為舊樓原物;宋代的四個大石墩,仍然蹲立在大柱下.民國二十一年年砌的原三面磚牆,改用了仿明清式樣的雕花貼金門窗.二樓為使登臨者視野更加開闊,加大了游廊空間.樓堂正面懸掛著清著名書清家張照書寫的《岳陽樓記》,由12塊紫檀木組成.三樓陳列著一代偉人毛澤東手書杜甫的《登岳陽樓》詩.各樓懸掛著原有的木刻匾對,並增刻了古今名家吟詠岳陽樓的楹聯.其中一樓有一幅長達102字的對聯,上聯為”一樓何奇?杜少陵五言絕唱,范希文兩字關情,滕子京百廢俱興,呂純陽三過必醉.詩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見古人,使我淪然涕下!”下聯為”諸君試看:洞庭湖南極潇湘,揚子江水通巫峽,巴陵山西來爽氣,岳州城東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鎮者,此中有真意,問誰領會得來?”
黃鶴樓
沖決巴山群峰,接納潇湘雲水,浩蕩長江在三楚腹地與其最長支流漢水交匯,造就了武漢隔兩江而三鎮互峙的偉姿。 這裡地處江漢平原東緣,鄂東南丘陵余脈起伏於平野湖沼之間,龜蛇兩山相夾,江上舟輯如織黃鶴樓天造地設於斯。
黃鶴樓是古典與現代熔鑄、詩化與美意構築的精品。她處在山川靈氣動蕩吐鈉的交點,正好映和中華民族喜好登高的民風民俗、親近自然的空間意識、崇尚宇宙的哲學觀念。登黃鶴樓,不僅僅獲得愉快,更能使心靈與宇宙意象互滲互融,從而使心靈淨化。這大約就是黃鶴樓美的魅力經風雨而不衰,與日月共長存原因之所在。
巍峨聳立於武昌蛇山的黃鶴樓,享有“天下絕景”的盛譽,與湖南岳陽樓,江西滕王閣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黃鶴樓始建於三國時期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傳說是為了軍事目的而建,孫權為實現“以武治國而昌”(“武昌”的名稱由來於此),築城為守,建樓以嘹望。至唐朝,其軍事性質逐漸演變為著名的名勝景點,歷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覽,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詩篇。唐代詩人崔颢一首“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已成為千古絕唱,更使黃鶴樓名聲大噪。
至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黃鶴樓已具規模,使不少江夏名士“游必於是,宴必於是”。然而兵火頻繁,黃鶴樓屢建屢廢。最後一座“清樓”建於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毀於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此後近百年未曾重修。1981年10月,黃鶴樓重修工程破土開工,1985年6月落成,主樓以清同治樓為藍本,但更高大雄偉。運用現代建築技術施工,鋼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結構。飛檐5層,攢尖樓頂,金色琉璃瓦屋面,通高51.4米,底層邊寬30米,頂層邊寬18米,全樓各層布置有大型壁畫、楹聯、文物等。樓外鑄銅黃鶴造型、勝像寶塔、牌坊、軒廊、亭閣等一批輔助建築,將主樓烘托得更加壯麗。登樓遠眺,“極目楚天舒”,不盡長江滾滾來,三鎮風光盡收眼底。
黃鶴樓的形制自創建以來,各朝皆不相同,但都顯得高古雄渾,極富個性。與岳陽樓、滕王閣相比,黃鶴樓的平面設計為四邊套八邊形,謂之“四面八方”。這些數字透露出古建築文化中數目的象征和倫理表意功能。從樓的縱向看各層排檐與樓名直接有關,形如黃鶴,展翅欲飛。整座樓的雄渾之中又不失精巧,富於變化的韻味和美感。滕王閣自唐初創建以來,迄今已有1300年,在這漫漫的歷史長河中迭遭廢興達28之多,第29次興建奠基於1983年,竣工於1989年重陽節。
滕王閣
騰王閣巍然聳立於贛江之濱,是一座聲貫古今,譽播海內外的千古名閣,素有“西江第一樓”之稱。
滕王閣因滕王李元嬰始建而得名。李元纓,唐高祖李淵的第22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貞觀十三年(639年)六月受封為滕王,後遷到洪洲(南昌)任都督。在南昌他別無建樹。唯在唐永徽四年(653年)於城西贛江之濱建起一座樓台為別居,此樓便是“滕王閣”。
“飛閣流丹,下臨無地”、“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是王勃盛贊滕王閣的名句。
滕王閣坐落在南昌贛江東岸,江西南昌西北,與湖南岳陽樓、湖北黃鶴樓並稱江南三大名樓。滕王閣建築規模很大,閣高九丈,共三層。滕王閣飽經滄桑,歷史上屢毀屢建達 28 次之多,世所罕見。經過重建後的滕王閣坐落在贛江與撫河故道的匯合處,占地4.3公頃。背城臨江,瀕臨南浦,面對西山,視野開闊,距唐代閣址僅百余米,不失王勃《滕王閣序》中的意境。這次重建,采用宋朝式樣,突出背城臨江的、瑰玮奇特的氣勢。現在的閣樓建於 1985 年,高達 57.5 米,占地達 47000 平方米。仿宋風格,臨江而立。
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唐高祖李淵第 22 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營建,閣以其封號命名。貞觀十三年(公元 639 年)六月李元嬰受封為滕王,後遷洪洲(南昌)任都督,據說唯一的建樹就是在公元 653 年於城西贛江之濱建起這座樓台——“滕王閣”。
上元二年(公元653年),洪州都督閻伯嶼在此大宴賓客,王勃席間所作《滕王閣序》,成為傳誦千古的名篇。滕王閣因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即《滕王閣序》)名揚四海,序因閣流芳百世,南昌古城也因此平添不少文采風流。
繼王勃之後,唐代王緒寫《滕王閣賦》,王仲舒寫《滕王閣記》,史書稱之為“三王記滕閣”佳話。文學家韓愈也撰文述“江南多臨觀之美,而滕王閣獨為第一,有瑰麗絕特之稱”,故有“江西第一樓”之譽。
滕王閣為歷代封建士大夫們迎送和宴請賓客之處,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也曾設宴犒賞諸臣,賦詩填詞,觀看燈火。
不過我聽說還有第四大名樓哦,那是廣西容縣的真武閣
位於容縣城東繡江之濱的真武閣文化公園內。古經略台真武閣是文化公園中最珍貴的古建築,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略台是唐乾元二年(759年)著名詩人元結任容州都督府容管經略使時,為了操練兵士和觀賞周圍風光所建,台上原有建築早廢。到明代萬歷元年(1573年),為奉祀真武大帝以鎮火災,在經略台上建起了三層樓閣,即真武閣,至今已有400多年。
真武閣輕盈秀美,玲珑剔透,“隆棟蜚梁,斗窗雲檻”,“摘星辰於尺五”,“縱目以四方”,“為一邑之具瞻”。
真武閣是現存的江南四大名樓中年歲最高的“老大”。真武閣的建築技術登峰造級,巧妙奇絕。全閣高13.2米,面寬13.8米,進深11.2米,是用槓桿原理串聯逗接而成的。全閣用近三千條大小不一的南方特有的格木構件,以巧妙的槓桿結構方法,串聯吻合,相互制約,組成一個優美、穩固的統一整體,全閣不用一顆鐵釘。二層樓上,出現了四根頭頂千斤、腳不著地的承重內金柱,承受著上層樓板、配柱和龐大的屋頂的沉重負荷,這是“槓桿原理”所造成的懸柱奇觀,將從地層通到二層的八根通柱,變成二層以上整個結構的支點,在通柱上分上下兩層橫貫七十二根挑枋,這些挑枋象天平上的橫桿一樣,外面長的一端挑起寬闊的瓦檐,裡面短的一端跳起二層的內柱,使它頭頂千斤,腳不落地。這種槓桿原理在我國的古建築中應用較多,而真武閣則用得特別巧妙奇絕。
1962年我國著名古建築學家梁思成教授親自到真武閣進行詳細考察後說,在木結構建築中,乃至現代任何金屬建築中,主要依靠這種槓桿作用來維持一座建築的平衡,是從來沒有看見過的。梁教授發表的有關真武閣的專題論文,引起海內外專家學者廣泛關注,紛紛前來參觀研究,無不為真武閣的奇妙結構和優美壯麗的造型而感歎。
400多年來,真武閣象一架精確的的天平,經歷了多次風暴和地震的考驗,被人們贊譽為“天南奇觀”、“古建明珠”、“天下一絕”、“容州滕王閣,繡江黃鶴樓”,更有傳說是魯班建造的“神仙樓”。
真武閣當之無愧地與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並稱江南四大名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