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石橋村

石橋村

日期:2016/12/14 18:36:46      編輯:古代建築史

    石橋村位於南靖縣書洋鎮西北角。這個處在清流如帶、十分靜谧的高山溪谷畔的村莊,三面環山,一面臨水,書洋溪、三團溪兩條溪流從村裡蜿蜒穿過,古民居臨水鱗落,獨占風光。

    石橋村呈團狀分布,在500多年的漫長歷史長河中,共建造了20多座土樓。形態多變的土樓像是從溪石灘上自然生長出來,美不勝收。清晨,一座座土樓民居影影綽綽,忽隱忽現,好像海市蜃樓,蔚為奇美。

    最有特色的土樓是建於清代雍正元年(1723年)的長源樓。這座典型的長方形土樓建築依陡峭的河岸坡壁地形而建,樓先是從河床起建一道長46米、高5.2米的卵石擋土牆,再用巨大的水沖卵石填出大約長46米、寬14米的房基。樓體長36米、寬12米,正房與倒座均為11間。內院圍成一個窄長的天井。前排房子只1層,左右兩邊稍高,像是坐椅的扶手;後排為正房,高3層,像是坐椅的靠背。樓臨溪而建,溪水長流,源源不絕,所以稱為長源樓。因樓宅地不是一個平面,而像梯田那樣有幾個段差,以卵石砌起的牆礎露出光燦燦的積石面,極富野陋古樸味。日本建築學家把它稱之為“建築藝術與地理環境配置的傑作”。

    順裕樓是南靖縣最大的圓土樓,樓後翠綠的山巒,遠近重疊,雲蔽霧繞,構成碩大的水墨畫背景。順裕樓樓高4層,裡面的天井大得就像是一個足球場。全樓共有房間368間,倘若在樓內每個房間住一天,一年還住不完呢。樓名取“順時納祜,裕後光前”之意。順裕樓的大門石枕雕飾獨具匠心,耐人尋味,門框石枕正面飾以浮雕麒麟、左右兩面飾以浮雕牡丹。這些石枕飾物與粗糙的牆體相比,顯得高貴華麗。

    敬祖睦宗是石橋人文化心理投影到現實生活中的一個典型產物。村裡建有一座張氏大宗祠東山祠,它為上下堂五鳳樓結構,上堂為祭廳,供奉石橋張氏前4代祖先。祠內磚石雕刻精雕細琢,花草禽獸以及多種祥雲人物的幾何圖案應有盡有。每年農歷臘月二十九、三十,五月初一和七月初五為祭祖日,其中臘月二十九、三十日的全族祭祖活動規模最大。祭祀時,祀廳柱上要貼紅對聯:“追吾祖功吾宗登其堂必恭敬止,遠而孫近而子入斯室惟孝友於。”村民在祠堂前擺放供品,焚燒冥幣香燭,燃放鞭炮,從早到晚連續不斷,十分熱鬧。逢五或逢十整年為“大祭”,宗祠還要請戲班來演大戲。祠堂除了祭祖外,還是宗族舉行集會和娛樂的地方。每逢宗族有重大活動,一般都在祖祠前舉行。正月十五鬧元宵是一次比較大型的全族性活動,石橋人要聚集到祠堂前鬧花燈、放焰火、看戲班演出。

    石橋村有許多廟宇,如永濟宮、豐稔堂、公王廟、土地廟等,廟宇又多又雜。公王廟專門用來做“春福”和“冬福”。“兩福”是石橋村最熱鬧的民俗活動之一。據老人介紹,明朝末年,土樓山區瘟疫流行,死者枕藉鄉間,土樓人請道士打醮,無奈瘟魔依舊橫行,為祈求平安,鄉人請保生大帝來降疫,瘟疫才得以禳解。為報保生大帝禳災救民的恩德,每年的重陽節後,土樓人都要敬神演戲,以謝神靈,久而久之,就演變為“作大福”習俗。以農耕為主的土樓人,為得到一個好收成,便不斷祈求神的保佑,春天許願,秋天入冬時還願,感謝上蒼的保佑。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