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傳承古鎮文明 七百年古村展新顏

傳承古鎮文明 七百年古村展新顏

日期:2016/12/16 18:44:24      編輯:古代建築
 村莊小檔案:前童鹿山村共有275戶,791人,村民小組13個。全村耕地462畝,山林1285畝。2006年全村實現經濟收入501萬元,村級集體經濟收入15.9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約4665元。村黨支部、村委會重視古村落的保護和傳統文化的挖掘與傳承,並努力將傳統民俗文化與現代文明相結合,有力地促進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實現了村莊的和諧發展。
按此在新窗口浏覽圖片
  鹿山村因鹿山而得名。鹿山不高,因為形象像一頭臥著的鹿而得名,10多分鐘就到山頂。登鹿山頂,可以俯瞰古鎮的全貌。極目遠眺,青磚墨瓦,連綿的明清古建築盡收眼底。

   走在古鎮的卵石小徑上,路邊是幽碧的流水,身旁是青磚墨瓦,那種古樸的味道越來越濃,讓人不由沉靜下來。鹿山村始建於宋朝末年,760多年來,童姓子孫合族聚居於此。青籐白牆黑瓦,石頭镂花窗戶,雕梁畫棟門樓,蒼涼中顯現出曾經的繁華。古鎮的明清建築中,屬於鹿山村的就有1300余間,其中著名的有“明經堂”、“群峰簪笏”、“職思其居”等。這些古建築能經受住歲月的侵蝕而完整保存,與鹿山村民的集體保護是分不開的。一是村內很早就成立了古村落保護組織,堅持把古村落保護工作列入村三委會、村民代表的重要議事日程,建立村級文保室,成立了義務文保隊伍、義務消防隊和夜巡隊等,使古鎮得到有效的保護;二是開展各種形式的古村落保護宣傳,使村民的保護意識不斷增強;三是發動多方力量支持古村落的保護。

  小橋流水、粉牆黛瓦、卵石小徑構成了古鎮的神韻,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典范。自始至終,鹿山村民都一直開展各種有效的保護措施,保持這一神韻不失。他們對小溪按期清淤、修繕,不向溪中傾倒垃圾、污物,保持水流的清潔。2006年,有關部門在溪流裡放養了紅錦鯉、鯉魚等,村民沒有一個去抓捕的,反而自發地放養一些魚類,魚兒成群暢游的溪流也成了古鎮一道獨特的風景線。為給游客營造干淨整潔的環境,村裡積極消滅露天糞坑、遷養家畜,建設文體活動場所,建立環衛保潔制度,成立衛生保潔隊伍,全面實施垃圾袋裝化管理等。同時,投入10余萬元,對村內的道路進行改造建設,並發動村民在植樹節到鹿山公園進行義務植樹,人居環境得到較大改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同時,鹿山村人與人的和諧也成為工作重點。多年來,鹿山村重視傳統文化的挖掘和傳承,采取多種措施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例如該村將原來的操場改造成露天舞場,邀請專業的舞蹈老師,教村民跳秧歌舞。健康的文化活動逐步改掉了村民打麻將等陋習,為村民營造了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記者 肖承雲 通訊員 麻駿)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