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從中國建築看外國建築

從中國建築看外國建築

日期:2016/12/14 18:51:00      編輯:古代建築史

    簡介:古代歐洲的建築一直順著自己的社會,地域,宗教,文化這條脈絡不斷茁壯的成長、演變、進化著。每一棟留下來的都是百年一成的傑作。讓我們如此的推崇和喜愛,這種對偉大藝術的欣賞是無國界之分的。因此,當一些國人一過分的狂熱追逐著歐洲古典主義,或歐陸風格時,我們或多或少的可以理解一些,然而,這究竟給我們帶來的是中國建築的再一次輝煌,還是沒落?
關鍵字:中國建築,外國建築 
    從雅典衛城,古希臘柱式,古羅馬光輝的拱券技術,柱式的演進及定型,再到哥特式尖券,骨架券,意大利的文藝復興,法國的古典主義。古代歐洲的建築一直順著自己的社會,地域,宗教,文化這條脈絡不斷茁壯的成長、演變、進化著。每一棟留下來的都是百年一成的傑作。讓我們如此的推崇和喜愛,這種對偉大藝術的欣賞是無國界之分的。因此,當一些國人一過分的狂熱追逐著歐洲古典主義,或歐陸風格時,我們或多或少的可以理解一些,然而,這究竟給我們帶來的是中國建築的再一次輝煌,還是沒落?
  我們都知道有生命力的建築都是獨特建築風格與本地文化傳統交融的產物。歐洲的古建也不例外,沒有古埃及人早期對太陽神的崇拜,對人的生死的獨特的理解,就沒有金字塔及太陽神廟的建造,也就不會有柱的應用,更不會有後來人所崇拜,至今仍在模仿和應用的古羅馬柱式;沒有野蠻的奴隸制,也就不會有現今的旅游勝地羅馬角斗場的存在;沒有基督教在歐洲的大肆盛行,也就不會有哥特式教堂,不會有尖券,骨架券的使用,當然像索菲亞大教堂,巴黎聖母院等輝煌的宗教建築也就不會出現後人的面前了;同樣如果沒有基督教對人的在各個領域上如此絕對的控制,也就不會有後來的文藝復興,更不會有佛羅倫薩主教堂的豐碑似的穹頂的誕生,以及後來的坦比哀多,以至後期讓人略帶遺憾的聖彼得大教堂。
  歐洲古建的輝煌歷史,我不想再過多重復,因為這也不是這篇文章的重點,我想說的是,建築不是無根無基的,漂浮在人們腦中,忽然就誕生在世界上的。經典的建築也不是忽然就誕生於某位大師的頭腦中的,它是與當時的社會,自然環境分不開的,這就是為什麼同是幾百年甚至幾千年前的建築,中國的卻與歐洲的有這麼大的差別、蘇州園林和歐洲幾何型園林之間的會產生如此巨大差異。
  建築是一個國家,時代,文化的綜合體現,因此,我要說的是,不管現在是歐陸風也好,復古風也好,到底是我國建築真正發展的正確的方向還有待研究。盲目跟風產生的後果也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我想從以下幾點來闡述我的觀點
  西方的月亮不比中國的圓
  如我前文所說的,沿著兩個不同文化發展軌跡進化發展而來的文明的產物是否可以彼此替代,彼此一較高低?外國的東西是不是適合中國的,中國有自己的國情,自己的文化,我們有悠遠流長的五千年文明作為根基,我們的建築有自己獨特的結構,建造體系。是否歐陸風一來,大家就扔掉自己的東西跟在人家後面跑,我並不是說歐陸風不好,在中國逐步走向世界的今天,文化之間的交流和互相侵略是一定要出現的。歐陸風就是其中一個很好地體現。我們不是要閉關鎖國,好的東西當然應該學習,甚至直接“拿來”,但重要的是要看適不適合我們的國情,中西結合成功的例子不是沒有像包括騎樓、西關大屋等等都很好。但盲目的直接嫁接是不是一種對自己文化的不尊重呢?
  畫虎畫皮難畫骨
  退一步,歐洲古建我們就是喜歡,就是想搬來,行不行,好的東西麼,美術上還有臨摹這麼一說呢!行,可以仿照,但仿照也是有技術的,不是說打個牌子,修飾一下立面,做兩個羅馬柱,貼點金,就是歐陸風格,就是古典主義了!或者學學大師的東西,外形越古怪就越有性格,越前衛,越是好東西。我們不是不能抄,抄也分明白抄和糊塗抄,要炒就要先懂,了解其本質和精髓的地方然後再抄,這樣才能抄出神韻!而不是像現在某些房地產商只以營利為目的,為符合大眾對於消費者對國外的“產品”地盲目“寵愛”,而過分偏愛“西方經典”,紛紛給自己的樓盤貼上“歐洲風情”的標簽。若真是正宗的歐洲古典主義也就罷了,最少還有個作為獨立建築的欣賞價值,可是往往學來的又都是表面的東西,生搬硬套,照虎畫貓。令人難以苟同。
  不要為了一棵樹木而放棄整片森林
  喜愛出國旅游的人都知道意大利,也都喜歡意大利的城市,處處透著歐洲小鎮的悠閒自在感覺,每一條街道是那麼的自然,一片片建築群又是那麼有韻律,而如果此時突然一座中國四合院出現在你面前你會有什麼感覺?而要命的是在不遠處你又發現了像世貿大廈似的建築物屹立在那裡。你的心情一定是180度大轉彎吧!而我們一直抱怨的自己的城市就是這樣被我們自己弄得面目全非了。意大利小鎮令人神往就在於其百年不變的規劃,幾個世紀以來,羅馬的建築依然奉行著一聖彼得堡大教堂為最高點的規矩,沒有人妄圖用一個怪狀的,建築來重新定位這座城市,也沒有人只為了利益用抄來的建築娛樂大眾,因此才有的現在的旅游勝地,而反觀我們的城市已經被一些人的盲目跟風,弄得支離破碎!沒有地域特色,沒有規劃,沒有城市的標志,只有入侵來的建築垃圾。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當美國人以羨慕的眼觀看著我們的出土文物時,我們卻緊盯著他門麥當勞,當巴黎人自豪的向別人講述著他們的盧浮宮時,我們卻滿臉崇敬的站在他們後面。為什麼我們站在五千年的華夏大地上卻無動於衷,甚至鄙棄她我們中國的建築是以木結構為主,它的空間藝術、人文內涵與自然環境的有機結合,它的通風、向陽、節能,都是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的。外國人到北京先游四合院,逛北京的胡同,到天津來看我們的獨樂寺,去西安看秦始皇墓…我們就像站在鑽石堆上的孩子卻對別人手中的寶石滿眼放光。中國的建築為什麼至今都不能昂首挺胸的站在實際建築舞台上,是與我們這種謙恭,盲目崇拜,不自信有很大關系的。我們只有堅守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能將中國建築推向另一個高峰。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