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寨靜隱鄉間七百余年 南安侖蒼發現一南宋古寨
日期:2016/12/15 15:12:01   編輯:古代建築
古寨寨牆
古寨寨門 傅恩鳳/供圖
日前,泉州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小組在南安侖蒼鎮後垵村發現一個南宋時期的古寨,規模較大,歷經七百多年歲月風雨,目前,東寨門及南寨牆仍保存完好。
宋嘉定年間修築
該古寨系建於宋嘉定十七年(即公元1224年),歷有修繕,現僅存部分寨牆及東寨門,東寨門外殘存一條古道。
據介紹,該古寨呈正東西南北走向,現南寨牆保存較好,東西寨牆僅存一段,北寨牆已毀。寨內改建為小學。據考古工作者測量,寨牆東西寬35米,南北長約40米;寨牆均由條石砌築,其南寨牆殘高3米,寬1.2米;東寨門厚1.9米,高2.2米。
古寨的“身份證”是西南角寨牆角嵌的一塊石碑。碑輝綠巖質,呈長條狀,長83cm,寬25cm,厚27cm,正面陰刻“宋嘉定十七年”等字樣,字雖已模糊,但仍可辨識。
考古工作者表示,古寨保留有年號、寨牆、寨門,年代較為清晰,其基本建築特征及格局較為清楚,在發現的城寨遺址較為少見,對於研究當時的社會歷史面貌及城寨建築等方面具有較高的價值。
現存的寨牆部分作為小學的外牆,七百多年的歲月在牆上留下了深深淺淺的痕跡。有的石塊還保存十分完好,有的早已斑駁支離。萋萋芳草在寨牆上肆意蔓延,不知經年,以一歲一枯榮的輪回,與古老的寨牆相守千年的承諾。
古寨傳奇留人間
後垵村老人會會長許叔題老先生今年79歲了,退休前是一名教師。據他介紹,聽老一輩的人講,寨子是為防御土匪而建,建造時後垵寨為主寨,四周還分布著東、南、西、北四個分寨,裡面建有99間房間,住著十八個姓氏的村民。
目前鎮村的相關文獻鮮見關於後(土+安)寨的記載,古寨的沿革都是老一輩口口相傳下來。據傳,有一次土匪想攻下後垵寨,但由於當時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入寨不殺人。因此,土匪將寨子四周團團圍住,意圖通過斷水斷糧將裡面的人困死。在圍困數天之後,土匪們驚訝地發現,寨子四周竟然晾曬著許多洗得發白的布,“他們不僅沒被困死,竟然還有水洗衣服?難道寨子裡有水源?”土匪們苦思不得其解,最後只得悻悻地放棄攻寨打算。其實,寨子裡並沒有水源,裡面已經斷水,為了擊退土匪,機智的寨民想出了一條妙計:將寨民的尿液都收集起來,用來洗白布,並大張旗鼓地在四周晾曬,讓土匪誤以為寨子裡有水源,從而智退土匪。寨民們的智慧成功解除了危機,將寨子保全了下來。
許老先生說,以前寨子裡有一個廟,廟裡供奉的有可能是該寨的建寨之主,可惜這個廟毀於歷史的煙雲中,現已不可考。在建寨石碑被發現前,村民都不知道這裡是宋朝的古寨遺址。新中國成立前,寨子裡建立了一個私塾,新中國成立後,原址上建了一所小學。建學校時,就地取材,將寨牆當成學校的圍牆,寨牆因此得以修繕、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