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山之人,善於貨殖,八方四路,去為商為賈,所以江湖上有個口號,叫做鑽天洞庭……”明代蘇州馮夢龍在《醒世恆言》 這樣生動的描述,說的便是蘇州歷史上十分有名的洞庭商幫。所謂“鑽天洞庭遍地徽”,與晉商、徽商同為十大商幫的洞庭商幫曾顯赫一時,如今後人散布全國各地。昨天,二十幾位在中國金融業、工商業以及學術界做出重要貢獻的洞庭商幫後人聚集上海,特地為家鄉東山鎮的發展支招。他們認為,除了自然生態環境之外,深厚的文化底蘊是東西山的魅力所在,東西山還有很多文化可以挖掘。
洞庭商幫是以蘇州太湖洞庭東西山的山名為名稱的商幫,雖然洞庭商幫已成歷史,但他們的後人依然在許多領域取得了突出成就。說起前人奮斗過的東山這片土地,參加座談會的後人們都滿懷感情,他們談了各自對東山發展的建議,並分析洞庭商幫精神能給今天東西山的發展帶來怎樣的啟示。
洞庭東山席氏家族聯誼會會長、新疆書法協會副會長席時珞老先生對記者說,洞庭商人有著與眾不同的經營理念,“最善於審時度勢把握時機。”席老先生說,東山商人沒有在鹽業和典當經營上與徽商晉商爭奪市場,而是揚長避短穩中求勝,利用得天獨厚的經商條件販運米糧和絲綢布匹。同時,不斷更新觀念開拓新局面,向外部世界發展。鴉片戰爭後,在金融中心上海,東山商人開辟了買辦業、銀行業、錢莊業等金融實體和絲綢、棉紗等實業。他還特別提到,歷史上洞庭商幫有著很好的品格,他們吃苦耐勞、精明誠信、文化經商和關心社會公益。“這些特質應該發揚光大,好好傳承,對東西山發展經濟會有一定的啟示。”
“東西山要發展,不能丟掉文化這塊招牌,而且還有很多文化牌可以打。”在昨天的座談會上,洞庭商幫的後代們紛紛這樣表示。東山翁氏後人、原上海大學文學院院長翁世榮老先生說,蘇州東西兩山位於太湖之中,環境相對獨立,民風淳樸,長幼有序,一家一姓世代傳承繁衍形成一個個家族。在家族嚴格的祖訓下,東山歷史上產生了80多名進士、2名狀元,“東西山擁有數目眾多的古民居、古園林,但這些景觀背後的人文底蘊挖掘還不夠,而且洞庭商幫留下的古建築也都有人文歷史典故,很值得加以挖掘,打造文化強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