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嘉禾普濟寺的前世今生

嘉禾普濟寺的前世今生

日期:2016/12/14 18:48:41      編輯:古代建築史

江南第三佛地

江南第三佛地

江南第三佛地

    “蕭條古寺白雲封,靜夜無霜聽遠鐘;逸韻沉沉連復斷,疏音瀝瀝淡還濃。飄來客邸驚幽夢,落向寒潭起臥龍;常怪世人昏不悟,蒲牢擊破月僮僮”。在嘉禾普濟寺重修十周年暨釋智淨方丈升座慶典儀式之際,記者閒庭信步在普濟寺的庭院小徑,耳邊仿佛又滌蕩這清朝詩人張英舉的詩作《普濟疏鐘》。

    嘉禾是中華民族始祖神農氏發現“嘉谷”,並教萬民耕種的神奇之地。縣城古時名禾倉堡,秦始皇遣五十萬大軍戍守五嶺時,這裡是他囤糧的地方。得益於發達的農耕文化的長期滋養,嘉禾佛教歷史發展源遠流長,影響深廣。始建於唐代的普濟寺,就是遠近聞名的古剎之一。

    普濟寺原址位於縣城北郭,因與含田村毗鄰,又名含田寺。院寺依山而建,前綴“珠泉湧月”,後擁“晉屏晚翠”,左右文溪、含溪環抱,芳樹深院,林泉掩映,清雅俊秀,美不勝收。經宋、元、明、清各朝代數次擴建,普濟寺規模日益宏大,佛教活動愈來愈興盛。據史料記載,宋代以來,就出現了每年有十萬信眾到寺內誦經拜佛的壯觀場面。清同治詩人劉松峻這樣描寫普濟寺香火旺盛的景象:“寺外青煙煙外峰,煙中佛寺曉鳴鐘。煙消寺出鐘方歇,鐘撤煙飛寺又封。此地散花真普濟,當年題壁可重逢。山僧若解籠紗意,漫說詩人莫繼蹤。”鼎盛時期的普濟寺,成為了湘南佛教活動中心,湘南、粵北、桂北、贛西等地的香客接踵而至。由於普濟寺為弘揚佛法、利濟眾生作出了傑出貢獻,因而被譽為“江南第三佛地”,慕名而來的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不少名詩佳聯。明成化十一年,進士、官至河南道監察御史的陳經在《普濟寺》一詩中寫道:“深入招提境,堪憐事事幽。落花千樹雨,啼鳥一聲秋。山亂雲重護,橋空水自流。老僧延坐久,留此記經游。”普濟寺觀音閣(殿)的楹聯“若不回頭,誰替你救苦救難;如能轉念,無須我大慈大悲。”充滿了哲學思想,在改革開放的今天,仍然具有教化眾生、匡濟世民的現實意義。

    由於歷史的原因,嘉禾普濟寺幾建幾毀。1965年,在“破四舊”浪潮中,該寺蕩然無存。許多年來,人們對這座巍然古剎十分懷念,對昔日的壯麗景觀記憶猶新;眾多善男信女十分渴望覓回“夜半鐘聲,斷續聞之,塵煩頓滌”的境界;各界有識之土積極倡導重修普濟寺,好讓“普濟鐘聲覺世長”,重現普濟寺的輝煌。

    近幾年來,嘉禾縣委、縣政府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宗教政策,搶救古跡,拓展旅游事業,促進經濟發展,積極致力於重建普濟寺,得到了湖南省、郴州市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響應和無私資助,又有佛教界的法師和信士廣結佛緣,匯聚各方力量支持普濟寺重建,自2001年10月動工以來,古剎修復工程進展十分順利。2002年10月,正值普濟寺觀音殿建設即將竣工之際,全國政協常委、全國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湖南省佛教協會會長釋聖輝大和尚親臨嘉禾指導該寺建設,為千年古剎帶來了無限佛光和靈氣。他高度評價嘉禾縣委、縣政府重修普濟寺的盛舉,表示願為地方佛教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廣種善果,樹建功德。

    如今,重建的嘉禾普濟寺座落在縣城西南邊風景秀麗的九老峰之麓、神農氏曾經歇宿過的丙穴之北,處在秉承歷史文化、蓄涵山水靈氣的風水寶地。重建的普濟寺除建築前殿(天王殿)、中殿(大雄寶殿)、後殿(觀音殿)外,還建了地藏殿、藥師殿、靜修院等殿堂及僧侶生活修養設施。經過精心規劃設計建造的普濟寺,殿堂造型雄偉,規模宏大;外觀流金溢彩,金碧輝煌;內塑千手觀音及諸多菩薩羅漢像,莊嚴肅穆。全寺既保存了原普濟寺古建築的特色,又融匯了現代建築的時尚風格及先進技術。千年古剎煥然一新,必將吸引十方信士朝禮,再現“江南第三佛地”的壯麗景象。

推薦閱讀:

深圳文保點無人護已被建廠房

馬特維延科曾批准強拆歷史建築

江門文物單位變成工廠宿捨

煙台勝利路教堂拆除後重建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