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圍龍屋正面

第一圍

7月一個炎夏的黃昏,梅州丙村鎮群豐村仁厚溫公祠前的半月形池塘裡蛙鳴聲聲。溫伯婆搬了張椅子坐在橫屋的天街上,邊擇菜邊和在旁玩耍的孫輩們念叨:“蟾蜍羅,背駝駝,唔讀書,無老婆。”金色夕陽下,500年如常的穿堂風把她孩提時代就倒背如流的童謠聲傳到很遠很遠……
隨著游客和專家的紛至沓來,溫伯婆隱隱感覺到圍龍屋正在發生變化。不錯,她生長於斯的溫公祠,已經加入梅州市客家圍龍屋群落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候選名錄之一;她講了七十多年的“阿姆話”,也通過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電波傳到了台灣地區;而國家級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也於今年5月正式落戶梅州。
推薦閱讀:
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基地為何落戶寧波
家族古墓群見證青島歷史 西漢不其縣浮出水面
吉林發現800年建築群遺址 學術價值堪比曹操墓
現代人或源於南非沿海山洞
《中國珠江文化史》指出,廣東客家地區包括東江客家和韓江客家兩個系統,後者是客家的腹心地。其中“客都文化”論述的正是客家文化核心區——梅州。作為舉世聞名的“客都”,梅州為何選擇圍龍屋而非土樓作為客都民居代表申遺?為何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以梅州客家話播送至台灣?為何文保實驗區設立在梅州而非別的客屬地區?帶著這些疑問,記者日前前往這個位於粵東北山區的客家文化核心區,發現“世界客都”梅州正以開放包容的新姿出現在世人眼前。圍龍屋的故事,翻開了嶄新一頁。
圍龍屋的牆
隨“申遺”腳步走向世界
“溫公祠有390間房,最多的時候住了90多戶,400多人,現在第31世都已經出生了。”在擁有500多年歷史的溫公祠,溫家第24世的溫進祿老人自豪地向記者介紹。“我們祖公禮請高人點化了這個風水屋場,丁財兩旺!”他說,圍龍屋禾坪前的水塘管財,所謂“水帶財”;祖公廳後面的“化胎”主管丁,化育萬物。
從高處看,客家民居圍龍屋(俗稱圍屋)前面是半月形池塘,後面是圍屋,兩個半圓相合包圍了正屋。作為梅州最大的圍龍屋,仁厚溫公祠由堂屋、橫屋、圍屋、化胎、池塘五部分組成。中軸線的堂屋,光中廳就可擺20台宴席。堂屋的兩邊各有四行橫屋,堂屋和橫屋的後面是三層弧形的圍屋,形似長龍又似彩虹。
溫進祿告訴記者,圍龍屋最神秘的組成部分——“化胎”是一個龜背形的土包,象征女人的腹部,上面用大小均勻的石塊鋪成,傳說鋪的石塊越多,子孫後代就越多。化胎前面的正中下方,設了一個由代表“金、木、水、火、土”的五個石塊組成的“龍神伯公”,這就是主管生育的神靈。
作為宗祠和民居合一的建築,圍龍屋堂屋的上堂設了祖先神牌。“雖然不少後生已經遠走他鄉或在附近蓋起了洋房,但除夕夜卻熱鬧非凡,所有族人都會回來祭祖。”
然而在福建永定客家土樓已聞名世界時,圍龍屋卻一直養在深閨人未識。“圍龍屋是‘世界客都’的注腳。”嘉應大學客家研究院院長房學嘉教授告訴記者,關於土樓和圍屋的區別,無論從分布范圍、建築歷史和居住者使用方言來看,圍龍屋才是客家人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梅州客家地區最具特色的民居建築形式。
“相比起土樓的全封閉構造,圍龍屋是四通八達開放式的,體現了梅州客家人開放包容的姿態。”梅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郭文烈說。正因為其豐富的客家文化內涵,梅州市在2009年啟動了客家圍龍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把這一古老“注腳”推向世界。
推薦閱讀:
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基地為何落戶寧波
家族古墓群見證青島歷史 西漢不其縣浮出水面
吉林發現800年建築群遺址 學術價值堪比曹操墓
現代人或源於南非沿海山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