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渎 神
日期:2016/12/15 0:22:12   編輯:古代建築史
江渎神名南渎大江之神,生於明成化六年,在成都府城西南方的江渎廟居住。江渎廟據明代《大明一統志·成都府·祠廟》載:“江渎廟、大禹廟在府城內西南,祀南渎大江之神。”;明代曹學佺《蜀中名勝記》列江渎廟為成都“南門之勝”。那時江渎廟香火旺盛,善男信女,絡繹不絕。
人類出於對自然災害的恐懼,希望通過祭祀的方式獲取庇佑,創造出了由名山大川幻化的神明。作為河流崇拜的代表,被崇祀了數千年。“江渎”這個詞匯對大家可能有點陌生,“江”乃長江也(古稱揚子江),渎,通窦。窦,本義孔穴,引伸為水道口。《釋名·釋水》:“天下大水四,謂之四渎,江、河、淮、濟是也。”對“江渎”崇拜始於古蜀國,蜀人認為自己生活在長江的源頭,稱岷江為“江源”。隨著時間的推移,江渎神的形象也越來越多樣化,有人認為祭祀江渎神不僅源自於對自然的崇敬,還包含了生活在西蜀的居民對治水功臣們的緬懷。
關於江渎神所在的祠廟,在《漢書·郊祀志》載:“秦並天下,立江渎廟於蜀。”由此可推斷建立祠廟始於秦朝,江渎神所在的成都祠廟修建於隋開皇二年,建成之後唐玄宗天寶六年重修,之後宋代修繕多次。而從明朝始祠廟更名為江渎廟,並在成化六年打造了新像。之後歷經多次重修擴建,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廢除私塾,四川建立了首批8所公辦小學。受“廢廟興學”的影響,江渎神廟被選為當時南城小學的建校地(南城小學後改稱汪家拐街小學,現為成都市彩虹小學)。當年一同遷出的還有兩尊女神像、巨鐘等文物。之後這些神像被民教館接收送至少城公園(今人民公園)內公開展覽。1956年,又由民教館捐贈給四川省博物館(現四川博物院),如今江渎神像位於浣花溪畔新館東禺的花園內。
數字化技術應用於博物館行業後,江渎神有了自己的電子檔案,聽說等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結束後,大家還可以在網上查閱到江渎神的相關信息。江渎神像身高有288.6厘米,坐於寬187.4厘米的長方形亞腰雲腿銅杌凳上。杌凳從上至下依次飾雙雲龍戲珠圖、幾何紋、草葉紋、卷雲紋和雙馬雲紋圖、波浪紋和幾何紋。神像頭戴發冠,淨面滿如月,兩耳垂肩。身著圓領袍,領口嚴緊,長衣寬袖,胸前、後背及兩肩葵形圖案內飾雲龍吐珠紋,腰系龍紋九環帶。腳穿六和靴。雙手呈禅定印。神像左肘後有銘文,注明乃明成化六年蜀王造。
在江渎神像身側有另外兩座女神像,她們兩形體大小、衣著和紋飾均相同。神像面容恬靜,體態清瘦。頭梳雙髻,耳帶寶花環。內著短衣花邊長裙,腰系鳳紋九環帶和蝴蝶結雲紋圖案绶帶,外披圓領寬袖長袍,上加霞帔。短衣的胸前、後背,長袍的肘部,衣袖處均飾有團雲鳳紋圖案。肩膀處飾有雲紋如意圖案。霞帔上飾有花朵紋飄帶,袖口為荷葉形。小足著靴。雙手交於腹部。神像所坐之物與男神像同,區別在於其裝飾圖樣。此杌凳從上至下依次飾草葉紋、幾何紋、雙馬雲紋圖、波浪紋和幾何紋。由於神像碩大的體形,在信息采集,特別是圖像采集時讓工作人員頗費周章,好在通過大家的努力任務圓滿完成。(成 吟)
(來源:國家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