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制結構的大橋,單跨跨度竟然達到75.7米!這在世界橋梁史上堪稱奇跡。然而對傳統工藝、使用材料等進行創新後,這一刷新歷史的“世界紀錄”便在香山幫工藝發源地胥口誕生———昨天,橫跨在蘇州最古運河上,世界單跨最大的木拱橋主體結構建設正式竣工,經業內人士測試,木拱橋的承載重量高達195噸,相當於3000人同時站在上面,大橋都巋然不動!
伍子胥挖河成江,便成就了蘇州最早的古運河胥江,全長120米,主跨度75.7米,單跨創下“世界之最”的重型木拱橋便建在江上,成為當地的“新地標”,記者獲悉,除樁基為高強度混凝土,其余橋體部分純是木結構。橋面呈喇叭口狀,橋頭位置寬12米左右,拱頂最窄為6米。用木頭造出跨度如此大的橋,尚無先例,而更神奇的是,造這座橋一共用了400立方米木材,全部采用7厘米寬、3厘米厚、2米左右長度的小木條拼接膠合而成。
香山工坊建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馮曉東告訴記者,在木材資源日益緊張的今天,要找到這麼大跨度的天然木材來作桁梁,幾無可能。就算找得到,這根木頭到底荷重多少,能否經受自然開裂、蟲蛀、腐爛等考驗,也完全是未知數。這些問題正是制約傳統古建發展的瓶頸。
為此,香山工坊首先在材料上突破創新,把新技術、新材料引進古建施工中,用規格木板膠合集成,成為香山工坊在木結構建築上的重大創新突破。據了解,這座橋梁使用的木材是歐洲赤松,通過現代技術手段,將木材膠合、擠壓,形成拱橋所需要的弧度。為防止木材被腐蝕、變形,所有原材料都經過高溫加壓和防腐處理。目前,該技術由香山古建與南京工業大學聯合研制,已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保護老工藝,傳承並不是“固步自封”。馮曉東告訴記者,目前大部分“香山幫”古建築只能稱作“仿古建”,而香山幫技藝只有與現代生活相結合,才能重新燃起生命力。鋼筋水泥建築的出現,特別是現代功能需求變化、建築成本居高不下、木材資源緊張等因素制約,傳統木結構建築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采用新材料和工藝,加上科學的結構,則可以代替鋼筋水泥,用於大型體育館、游泳池等大跨度、大空間的建築。”業內人士稱,木拱橋則是香山幫傳統工藝進行創新的一座新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