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建築和古村落文化簡述
日期:2016/12/14 22:03:38   編輯:古代建築史黃山市不僅以神奇美妙的自然景觀名播中外,更以燦爛輝煌的徽州文化著稱於世。
徽州文化是歷史上的徽州(前稱新安郡)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無論在器物文化層面、制度文化層面,還是在精神文化層面,都有深厚的底蘊和傑出的創造。徽州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文化是一種歷史現象。徽州文化亦然。東漢、西晉、唐末、北宋四次北方強宗大族的南遷,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中原文化,使這塊土地逐漸成了華夏名區。完全可以說,徽州文化是對中原文化的包容整合。南宋以降,這裡更是文風昌盛,人文荟萃,成了“東南鄒魯”、“禮義之邦”。如果說徽州文化的全面崛起始於北宋後期,明清時期達到鼎盛,那麼作為一種極富特色的區域文化,它在全國領取風騷已約有800年之久。
徽州文化內涵豐富,在各個層面、各個領域都形成了獨特的流派和風格。如新安理學、徽派樸學、新安醫學、新安畫派、徽派版畫、徽派篆刻、徽劇、徽商、徽派建築、徽州“四雕”、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等等。在文化的其他領域,有的雖然沒有形成流派,但所出的著名學者和傑出人物,則如秋空繁星,不可勝數。
國內外學者注意對徽州問題的研究,始於本世紀30年代。進入80年代後,以研究徽州歷史文化為主要內容的“徽學“(或“徽州學”)概念廣為傳播,研究朝著科學化方向發展,原徽州地區及國內不少城市及美、日、朝、新加坡等國家都相繼成立了專門的研究組織或機構。90年代後,徽州文化研究進入了新的階段,“徽學”被譽為與敦煌學、藏學比肩而立的中國三大地方學之一。
徽州建築
南宋遷都臨安,大興土木,築宮殿,建園林,不僅刺激了徽商從事竹、木、漆經營,也培養了大批徽州工匠。徽州是“文化之邦”,徽商致富還鄉,也爭相在家鄉建住宅、園林,修祠堂,立牌坊,興道觀、寺廟,從而開始和形成有徽州特色的建築風格。本縣現存的古村落雄村、江村、許等地的明清民宅,比較集中地體現了徽州建築風格。古村落選址一般按照陰陽五行學說,周密地觀察自然和利用自然,以臻天時、地利、人和和諸吉鹹備,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村落一般依山傍水,住宅多面臨街巷,粉牆黛瓦,鱗次栉比,散落在山麓或叢林之間,濃綠與黑白相映,形成特色的風格。同時有大量的文化建築,如書院、樓閣、祠堂、牌坊、古塔和園林雜陳其間,使得整個環境富有文化氣息和園林情趣。站在高外望村落,只見白牆青瓦,層層疊疊,跌宕起伏,錯落有致。在民居的外部造型上,層層跌落的馬頭牆高出屋脊,有的中間高兩頭低,微見屋脊坡頂,半掩半映,半藏半露,黑白分明;有的上端人字形斜下,兩端跌落數階,檐角青瓦起墊飛翹。在蔚藍的天際間,勾出民居牆頭與天空的輪廓線,增加了空間的層次和韻律美,體現了天人之間的和諧。民宅多為樓房,以四水歸堂的開井院落為單元,少則2-3個,多則10多個,最多達24個、36個。隨著時間推移和人口增長,單元還可以不斷增添、擴展和完善,符合徽人崇尚幾代同堂、幾房同堂的習俗。民居前後或側旁,設有庭院和小花園,置石桌石凳,掘水井魚池,植花卉果木,甚至疊果木,甚至疊假山、造流泉、飾漏窗,交夫和自然諧和一體。在內部裝飾上力求精美,梁棟檩板無不描金繪彩,尤其是充分運用木、磚、石雕藝術,在斗拱飛檐、窗棂槅扇、門罩屋翎、花門欄桿、神位龛座上,精雕細縷。內容有日月雲濤、山水樓台等景物,花草蟲魚、飛禽走獸等畫面,傳說故事、神話歷史等戲文,還有耕織漁樵、仕學孝悌等民情。題村廣泛,內容豐富,雕刻精美,活生生一部明清風情長卷,賦予原本呆滯、單調的靜體以生命,使之躍躍欲動,栩栩如生。境內還保存眾多的明清祠堂、牌坊,建築風格也頗具特色,與明清民居稱為“古建三絕”。矗立於縣城的許國石坊、北岸吳氏祠堂的石雕《百鹿圖》和《西湖風景》,大阜潘氏祠堂的“五鳳樓”磚雕和《百馬圖》木雕,分別體現了徽派“三雕”藝術的最高水平。
徽派建築是中國古代社會後期成熟的一大建築流派。明中葉以後,隨著徽商的崛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徽派園林和宅居建築亦同步發展起來並跨出徽州本土,在大江南北各大城鎮扎根落戶。徽派建築的工藝特征和造型風格主要體現在民居、祠廟、牌坊和園林等建築實體中。作為設計和實施者,江南民間“徽州幫”匠師對這一流派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徽式民居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風水意向和地域美飾傾向,其結構多為進院落式“小型者多為三合院式”,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布局以中軸線對稱分列,面闊三間,中為廳堂,兩側為室,廳堂前方稱“天井”采光通風,亦有“四水歸堂”的吉祥寓意。民居外觀整體性和美感很強,高牆封閉,馬頭翹角,牆線錯落有致,黑瓦白牆色彩典雅大方。在裝飾方面,大都采用磚、木、石雕工藝,如磚雕的門罩,石雕塑的漏窗,木雕塑的窗棂,楹柱等,使整個建築精美如詩。
作為一個傳統建築流派,徽派建築融古典、簡潔、富麗為一體,它至今仍保持著獨有的藝術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