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峻極神工,應縣木塔

峻極神工,應縣木塔

日期:2016/12/14 22:13:44      編輯:古代建築史

初識應縣木塔,是在教科書裡——應縣木塔全名佛宮寺釋迦塔,樓閣型建築,平面呈八角形,位於應縣縣城內西北角的佛宮寺院內,建於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 (公元1195年)增修,是我國現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純木結構樓閣式建築,古建築中的瑰寶,世界木結構建築的典范。1961年,成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0月27日,當我再一次走近這座神秘木塔,許多往事,撲面而來。

民謠“牽出”寶塔

 

“你要看木塔,走大運高速,一出應縣出口,就到了木塔腳下。”電話裡,應縣旅游局趙暢局長中氣十足,“要說古建精華,可不能少了咱這個國寶啊。”

 

從太原出發,車過雁門關半個來小時,右拐上“應縣、渾源”方向,雄渾的木塔便撲入眼簾。從應縣高速出口出來,沿筆直的迎賓路南行幾公裡,就到了木塔景區,有花有草有樹,秋意醉人。

 

木塔建造在四米高的台基上,塔頂作八角攢尖式,上立精美鐵剎。塔每層檐下裝有風鈴,恰有微風吹來,叮咚作響,十分悅耳。仰望木塔,心中陡生敬畏。

 

趙暢早已等待在此。他說,在華北地區,有一首古老的民謠廣為流傳:“滄州獅子應州塔,正定菩薩趙州橋”。民謠流傳了不知道多少代,人們拿它當兒歌教孩子,但很少有人注意歌謠中說的這些文物。上世紀30年代,有一個人聽到這首民謠後驚喜異常,立即將它記到了本子上,這個人就是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

 

 

當時通訊很不發達,交通也不便利,如果從北京貿然去山西應縣,而如果尋訪不到塔,那就會浪費一兩個月的時間。梁思成想了一個非常聰明的辦法,他寫了一封信,寄往的地址是“應縣最大的照相館”,請照相館的攝影師幫助拍一張應縣木塔的照片,信中還附了一元錢。當時,一元錢足夠照幾張相了。同時,梁思成還承諾,如果攝影師幫助拍照,他可以送攝影師一份禮物。這一招還真管用,應縣“白雲齋照相館”的攝影師按他的要求,拍了木塔照片寄過去,大喜過望的梁思成立即回贈給攝影師幾件文具。

1933年夏天,梁思成和同事劉敦祯、莫宗江從大同下火車後,搭驢車趕往應縣。在離城大約還有好幾裡地時,梁思成突然發現,前面群山環抱中,一座紅白相間的寶塔映照著金色的落日,他驚歎道,“好到令人叫絕,半天喘不出一口氣來。”

 

 

通過多次實地考察,梁思成發現,應縣木塔建於遼代(1056年),高67.13米。“木塔現在的高度是65.838米,”趙暢說,“這是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今年的測量結果。”

一座斗拱博物館

 

登上木塔台基,趙暢說,木塔的設計,全靠斗拱、柱梁鑲嵌穿插吻合,不用釘不用鉚,“全塔共用斗拱54種,是我國古建築中使用斗拱種類最多,造型設計最精妙的建築,堪稱一座斗拱博物館”。

 

木塔每個斗拱都有一定的組合形式,有的將梁、枋、柱結成一個整體,每層都形成了一個八邊形中空結構層,“上世紀20年代,西歐才將中空式結構作為最新科研成果使用,比咱的祖先晚了800多年哩。”

峻極神工,應縣木塔

單從外表看,木塔第一層立面重檐,以上各層均為單檐,共五層六檐。實際上,各層間夾設暗層,實為九層。因底層為重檐並有回廊,故塔的外觀為六層屋檐。各層均用內、外兩圈木柱支撐,每層外有24根柱子,內有八根,木柱之間使用了許多斜撐、梁、枋和短柱,組成不同方向的復梁式木架。“有人計算過,整個木塔共用紅松木料3000立方,約2600多噸重。”趙暢說。

 

 

進入底層,南北各開一門。11米高的釋迦牟尼像坐北朝南,神態怡然,座下八角各飾力士一尊,威猛中不失可愛。頂部穹窿藻井給人以天高莫測的感覺。壁面有六尊如來畫像,如來頂部兩側的飛天則活潑豐滿,門洞兩側壁上也繪有金剛、天王、弟子等壁畫,色彩鮮艷,栩栩如生。
拾階上二層,方形壇座上塑一主佛、兩位菩薩和兩位脅從排列,姿態生動。二層以上周圍設平座欄桿,二至五層每層有四門,每層裝有木質樓梯,游人逐級攀登,可達頂端,只是近年為保護木塔,僅允許游人登臨二層。趙暢說,三層有壇座呈八角形,上塑四方佛,面向四方;四層塑佛和阿傩、迦葉、文殊、普賢像;五層塑釋迦坐像於中央,八大菩薩分坐八方。站在二層憑欄遠眺,恆岳如屏,桑干似帶,心曠神怡,應縣縣城盡收眼底。山門前,121幢具有遼金風情的古色古香的樓房排列有序,後面是0.7萬畝的塔北生態公園,東面新修的民居紅牆碧瓦,西面是保護起來的古城牆,敘述著滄桑。

“想當年,木塔被包圍在一片低矮的民居中,有的房齡已近二百年,椽檩朽爛,牆體剝落,東歪西斜,生火做飯的煙囪就在木塔下。塔底下,夏天是蚊蠅園,冬日成垃圾場,坑窪不平的街道幾乎沒有基礎設施,雨水污水全靠蒸發。接待個客人,還得揀天氣,要不無處下腳。”趙暢瞇著眼,陷入回憶,“2004年,縣委縣政府僅用13個月的時間,就把應縣的老城拆掉三分之二,把木塔從危險的境遇中解放出來。”

 

他長長地舒了一口氣,“現在,從中央到地方,對木塔的重視程度是空前的,申遺工作已經全面鋪開。”他隨後建議記者,“你再和木塔文管所馬玉江所長好好聊聊,咱木塔裡發現的寶貝他最清楚。”

 

曠世珍寶藏木塔

 

馬玉江所長比趙暢更健談。說起木塔,眉飛色舞,如數家珍。

 

木塔建成後,歷代名人掛匾題聯,寓意深刻,彌足珍貴,為木塔增色不少。其中,明成祖朱棣於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率軍北伐,駐宿應州,登城玩賞時親題“峻極神功”;明武宗朱厚燳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督大軍在陽和(陽高縣)、應州一帶擊敗入侵的鞑靼小王子,登木塔宴請有功將官時,題“天下奇觀”。塔內現存明、清及民國匾、聯54塊。對聯也有上乘之作,如“拔地擎天四面雲山拱一柱,乘風步月萬家煙火接雲霄”、“點檢透雲霞西望雁門丹岫小,玲珑侵碧漢南瞻龍首翠峰低”。

 

1966年10月19日,一游客登塔游覽,在三層佛壇座下,撿起一個花式銀盒,打開一看,裡面裝著佛家七珍與佛牙捨利,一共35件,交給時任木塔管理員保存。1974年7月28日,由國家文物局古建專家祁英濤主持,國家、省、地、縣7位文物專家對木塔的各層塑像自上而下檢查殘破狀況研究保護措施,意外從四層主佛像發現大批遼代秘藏。研究斷定,1966年發現的花式銀盒,亦為四層主佛像所出,是十年動亂之初有人從四層主佛像胸部凹槽內移藏於三層佛座下,但最後未能取走。

 

1974年的木塔實施搶險加固工程,工作人員發現四層主像釋迦牟尼佛像胸背部開洞。以木棍探測,覺得有物深藏於內。經設法提取,得到卷軸兩件,一為刻經,一為繪畫《神農采藥圖》。後經清理,又發現一批卷軸文物和刻經。當年9月,檢查人員發現二層主佛像被人撬開,維修人員及時報案,抓獲嫌犯木匠王某,共追回銀盒、水晶石、水晶葫蘆、沉香木及佛牙捨利等共計36件;1974年11月18日,在二層主佛像腹內取出佛經30卷,殘卷兩包;1977年9月10日,在一層清理出佛經30卷,殘卷12包,手抄本4包。至此經過前後5次發現清理,共得佛牙捨利兩顆,佛經75卷,佛畫四幅,佛教七珍68件,殘卷15包,手抄本4包。“從木塔裡發現了600多件文物,其中90多件遼代秘藏以及三色彩印《釋迦牟尼說法圖》,都是遼代絕品,世界惟一的!”馬玉江仰望木塔,一臉自豪。

 

歷經磨難依然屹立

 

采訪中,最讓馬玉江心痛的,是歷史上幾次對木塔的人為破壞。

 

1926年軍閥混戰時,木塔曾中彈200余發,至今彈痕可見,所幸當時槍彈殺傷力不大;1934年,也就是梁思成測量木塔後的第二年,民國政府對木塔進行了一次“大維護”,拆除了各層間的泥夾牆和斜戗,換成了現在的門和窗。次年,梁思成再來應縣,那個“紅白相間”的寶塔已經失去原來光彩,他頓足捶胸,止不住仰天長歎。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專家組認為,就是這次錯誤的維護,“大大降低了各層的抗側移剛度和承載能力,使得每層的結構整體性減弱。”其實,損毀不止於此,原來的泥夾牆外表是光滑的白色,裡面則是美輪美奂的彩畫像,這一切再難復見。

 

新中國成立初期,應縣曾在塔內召開“萬人大會”,每層都安裝了喇叭,坐滿了人。“你想想要承受多大的重量,能對木塔沒有損傷?!”馬玉江憐愛的目光,始終離不開木塔,“幸虧木塔基土主要由粘土及砂類組成,承載力大。夏天塔上居住著成千上萬只麻燕,專門吃木頭上的蛀蟲,無意中成了‘護塔衛士’”。

雖然歷經磨難依然屹立,但木塔還是傾斜了。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的監測表明,目前木塔整體和局部傾斜變形都在繼續發展,方向是東北方向,原因是木塔周邊常年主導風向是西南風。“近6年,變形明顯加速。”這個信息,讓馬玉江寢食難安,“強震而不倒,雷轟而不焚,炮火而未摧,難道能叫風慢慢地刮倒?”

 

馬玉江不信,記者也不信,專家們總會研究出高招來的。

 

應縣坊間則更相信有三顆寶珠護佑著木塔。“避火珠是說天空打雷,炮火襲擊,木塔一概沒有失過火,是有避火珠把火逼走了;避水珠是說原來應縣城四個角都有水,可是到了塔底下就沒有水,這座塔寺也不下沉,是避水珠起了作用;木塔上面一直沒有塵土,就是說一有塵土,避塵珠就把塵避走了。”馬玉江這樣解釋。

 

 

應縣人無不以木塔為榮耀,每到端午節,大都會登臨祈福,不只是為自己,也是為木塔。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