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揚州為防倭寇築新城 知府吳桂芳增築
日期:2016/12/15 0:36:24   編輯:古代建築史歷代揚州城的修建都與動亂和戰爭的背景有關。考古專家蔣忠義舉例說,元末,揚州城又遭一次兵火浩劫,“城中居民僅余十八家”。朱元璋到揚州後,看到大城空曠難守,於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十月,利用了宋大城西門與西城牆的南半段,南門和南城牆的西半段,重新修築了北城牆和東城牆。城內只把唐羅城最精華的中心河道與南北大街的南端包進城中,使整座城變成一座南北狹長的小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為防倭寇又增築外城。自此,明代揚州有新舊兩城,其中,至正年築的城為舊城,嘉靖年築的城為新城。新舊明城范圍奠定了今天揚州老城規模。
《揚州畫舫錄》記載:“按今之舊城即宋大城之西南隅,元至正十七年,丁酉,佥院張德林始築之……今之新城,即宋大城之東南隅,明嘉靖三十四年,乙卯,知府吳桂芳始議興築。”《明史》記載,“吳桂芳字子實,新建(今江西省新建縣)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進士”。揚州地處東南沿海富庶地區,自然是倭寇騷擾的主要對象。吳桂芳上任伊始,一方面組織軍民抵御倭寇;另一方面又考慮在原有城池之外加築一外城,始能長治久安。於是在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建議增築外城(即後來的新城)。《明史》記載:“揚有二城,自桂芳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