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菲四月,草長莺飛。行走在文化古城東昌府區堂邑鎮,千年文廟雄偉壯麗,莊戶劇團精彩頻出,雕刻葫蘆、木板年畫兩大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重換光彩,處處彰顯文化特色,處處凝聚文化氛圍,處處體現文化生產力,一個千年古鎮再現文化風采。
大投入,文化設施更完善
日前,走進堂邑文廟,正中的大成殿巍峨壯麗,兩廂名宦祠和鄉賢祠氣勢非凡,在大成門前,有一棵圍徑3.6米的柏樹,鐵脊虬枝,成為文廟古老歷史的象征。堂邑文廟建於金大定年間(公元1161年至1189年),系舊時祭祀孔子的場所。為保護這一歷史遺存,該鎮投資320萬元進行了修繕。目前,堂邑文廟是魯西北地區保留的唯一古文廟建築群,是山東省除孔廟、孟廟之外保存較完整的文廟。
堂邑是一座古城,其城牆建於宋熙寧年間,相傳城牆建成後,數萬白雀雲集,所以堂邑又稱雲雀城。為把歷史遺存保護好,該鎮在重修文廟的基礎上,還對許家祠堂進行了修繕,對古城牆進行了有效保護,對孔繁森陳列館、孔繁森故居進行了整修。加大對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了“白雀城的傳說”、“張養浩的傳說”、“穆孔晖趕考”等10余篇,傳承了堂邑鎮悠久的民間文化底蘊。同時,加強群眾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先後投資120萬元建設了堂邑鎮文體大樓和文體活動中心,建成了藏書一萬余冊的圖書館一座;投資50多萬元,建立容納50人的鎮文化資源共享站和電子閱覽室;投資40余萬元建設了文體廣場和駐地文化長廊,實現了群眾文化休閒“一站式”服務,和文廟景區一起構成了群眾休閒娛樂及陶冶情操的場所。
重引導,文化倡導更文明
“老百姓在贊美你啊,孔繁森;你有一顆赤誠的報國心。汗水灑齊魯,雪域立功勳,甘為孺子牛,默默苦耕耘……”春日的上午,在堂邑鎮文化廣場,南關村農民孫淑霞一曲《公僕贊》迎來了觀眾陣陣掌聲,觀眾在欣賞音樂的同時感受著模范人物的熏陶。
堂邑鎮是領導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同志的家鄉,也是一座有著千年歷史的文化名鎮。該鎮發揮自身獨有的優勢,把弘揚楷模精神、傳承歷史文化和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結合起來,使廣大群眾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堂邑的歷史,增強建設家鄉的責任感和自豪感。該鎮定期組織機關干部、群眾到繁森故居和孔繁森同志陳列館進行義務勞動,組織預備黨員到孔繁森塑像前宣讀入黨誓詞。五裡墩等村的群眾還將許多發生在家鄉的繁森事跡編排成文藝節目,在農閒時節和重要活動時進行巡回演出,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西關村念家班等6個莊戶劇團,斗東、羅屯、西關等村新型農民,自發編排一些生動活潑、喜聞樂見的文娛節目,宣傳積極向上的健康生活。今年,該鎮大力實施了“文化下鄉”工程,在鎮駐地和劉莊等村舉辦精彩文藝演出26場,受益群眾1.3萬人次。目前,該鎮被評為省級文明村鎮,市、區級文明村占到全鎮的40%以上。
會經營,文化也是生產力
走進堂邑鎮路莊村,就走進了葫蘆的世界:籬笆院牆上爬滿了葫蘆,大街小巷掛滿了葫蘆,庭院裡葫蘆架成了綠色的長廊……東昌府區被命名為中國雕刻葫蘆之鄉,路莊村是名副其實的中國葫蘆第一村,僅葫蘆種植、加工一項,全村年人均增收1.2萬元。
文化是經濟的靈魂,經濟是文化的血脈。堂邑鎮努力把文化與經濟結合起來,借助工藝葫蘆和木版年畫雙雙被批准為國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機遇,引導現有從業人員進一步提高技術,完善工藝。投資20多萬元,在鎮駐地建起了葫蘆博物館和工藝葫蘆加工展銷中心,對工藝葫蘆加工、木版年畫制作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開發和整理,促進了葫蘆產業的規模化、聚集化、品牌化。目前,堂邑鎮擁有葫蘆種植戶600多戶,種植面積3000多畝,加工戶100余家,年綜合效益3億元。同時,利用開發修復文廟古建築群、孔繁森陳列館、孔繁森故居、古城牆、穆孔晖墓、劉莊新村等鎮內景點,開發了紅色旅游、古跡文化旅游、鄉村農家樂三條旅游線路,年接待游客近萬人次,年實現旅游綜合收入800多萬元。
(編輯:申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