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鎮閃耀迷人光彩
日期:2016/12/14 9:41:12   編輯:古代建築史全國100個千年古鎮之一的羅泉鎮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評為“第四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並授牌,這既是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鎮黨委、政府狠抓落實的結果,同時也為資中縣利用打造歷史文化品牌加快發展步伐帶來了新的機遇。
川中第一龍鎮千年古鎮魅力
據《資中縣志》記載,羅泉古鎮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關於建鎮的傳說要追溯到三國時期。也因為全鎮布局猶如蜿蜒曲伸的游龍,龍頭龍爪悠然可見,因此人們又把羅泉鎮稱為“川中第一龍鎮”。
實際上,羅泉鎮的興起與采鹽業密不可分,羅泉鎮產鹽的歷史可追溯到秦朝,經過歷代發展,到清朝中期,羅泉鎮鹽井的數量達到了1200余眼,這不僅使羅泉鎮的經濟達到了巅峰,也使羅泉鎮曾經商賈雲集,熱鬧非凡。1925年,“羅泉井鹽”還代表中國參加了巴黎世界博覽會,並榮獲金獎,使得“羅泉井鹽”開始名揚海外。
幾百年繁華的商貿業,為羅泉鎮積累了豐富的財富,由此也留下了大量的民居、宗祠、寺廟等文物古跡。
羅泉鎮曾有“九宮一寺八廟”之說,那座全國唯一敬奉管仲的鹽神廟就在鎮首,十余根粗大的木柱支撐著保存完好的古廟,房檐上的野草,搖曳在風中,像在訴說著古鎮悠久的歷史。鹽神廟供奉的是春秋時齊國的大政治家管仲。管仲因制定了中國首部鹽政大法《正鹽箧》,首創鹽業的管理制度,被中華民族尊為鹽神。管仲像的兩旁左立關公,右立火神,分別代表忠義和務實,這種神廟如今在全國各地都很罕見。作為羅泉古鎮重要標志的鹽神廟,除了古建築精雕細刻外,最有特點的是廟內第二層樓建有戲樓,兩側的木樓還各有五間小屋,露天場地東西兩側是環廊,供演員休息使用。鹽神廟門前的石刻上有羅泉井發達的歷史:“……鎮上人煙稠密,商業繁榮,清雍正7年在羅泉設資州分署,管理鹽政。鹽商們為祈神保佑鹽業發達,方便集會,在清同治7年(公元1868年)籌資修建鹽神廟。”可見當年的羅泉井鹽的輝煌真是如日中天。也說明當時鹽業發展,羅泉人民生活富足,不愁吃喝後便有了閒情逸致來觀戲玩樂,陶冶情操,算是在忙碌生活中的一種享受。供奉管仲神像的正殿裡,天花板上鑲嵌著100個木質方格,每個格中都雕塑有一個民間傳說、戲曲故事或民俗風情等內容。
說起羅泉鎮就不得不提到在這裡召開的羅泉會議。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一舉推翻了統治中國達2000年之久的封建君主專制,也就是在這一年,川人發動了四川保路運動,成為了辛亥革命的先聲而名垂青史。羅泉古鎮中曾經的福音堂成為這場川人劃時代意義革命運動的聯絡地,在此召開的羅泉會議為全川起義作了重要的思想和組織准備,同時將和平請願的保路運動引向反清武裝斗爭,成為中國同盟會把保路運動由保皇的改良主義轉變為武裝推翻清王朝的民主革命的第一個具體步驟和重要裡程碑。
羅泉古鎮還有一種別具特色的建築物——繡樓。據介紹,繡樓是大戶人家的小姐繡花和居住的地方,她們在婚嫁前只能在繡樓裡度過。羅泉古鎮有一座繡樓修建於清道光年間,建築面積460平方米,是典型的四合院建築風格。繡樓頂層四周是美人靠,繡樓建築物有許多雕刻精湛的吊瓜及窗花。
羅泉古鎮的城隍廟、“子來橋”以及羅泉溶洞更是彰顯了古鎮的風韻。讓人津津樂道的還有用豆腐制作的五花八門的美味佳肴,有著熊掌豆腐、麻婆豆腐、口袋豆腐、白油豆腐、豆腐包子、豆腐干、豆腐乳等幾十個品種,也許是獨特的靈山秀水,讓這裡的豆腐格外地鮮嫩可口,引來不少游人專程前來品嘗羅泉豆腐宴的美味。
積極開發古鎮 帶來無限生機
如今的羅泉同樣面臨著和許多其他古鎮一樣的窘境:養在深閨無人識,不斷發展的城鎮建設已經越來越大地威脅著古鎮的存在。要讓慕名而來的游客依然能感受到古鎮悠遠的歷史,體會古老而淳樸的民風,依然能觸摸到有著上千年歷史的古建築,古鎮需要做的事太多太多。
面對未來,羅泉人有很多計劃:
組織實施編制羅泉鎮古鎮保護性建設詳細規劃,加強對整個古鎮的保護和利用工作;
積極打造羅泉會議會址,使之成為“紅色教育”基地;
精心打造民俗文化景點“繡樓”;
通過各級各類媒體,多形式多內容繼續宣傳羅泉古鎮,提高羅泉古鎮知名度;
所有的前景都需要得到各種力量的支持,除了向上申請專項資金,全力保證古鎮的原汁原味,資中縣正在著力於和大型旅游公司合作,借助招商引資開發羅泉古鎮。“得益於獲得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的影響,我們的資金申請得到了批准,開發計劃也正在做前期規劃,已經有大公司在和我們接洽。”縣文化站的同志告訴記者。
挖掘古鎮文化內涵,彰顯古鎮旅游魅力,已成為資中縣干部群眾的共同心願。我們看到,幽、美、清、奇的羅泉古鎮正在希望中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