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廣東河源桂山古村

廣東河源桂山古村

日期:2016/12/14 18:43:52      編輯:古代建築史

桂山村內古居門額上寫有《陋室銘》等古文

桂山村內古居門額上寫有《陋室銘》等古文

    史記:明代開基

    紫金縣龍窩鎮桂山村地處北回歸線以南,氣候溫和,雨量充沛,一年四季可耕可種,山川秀麗,風景優美,現村中居民以廖姓居多,常住人口2000多人。

    廖姓先祖來自中原河南,由於歷史原因,逐漸由黃河流域遷到江西、福建,後至廣東地區平遠,再遷至永安。

    桂山村廖氏開基始祖廖叔胤,墓碑所立時代為明朝萬歷年間。桂山村原稱埔巷,約在1685年前出過舉人等有功名的讀書人,當地人認為該地出貴人,又因桂樹多,故改名為桂山。

    古風家訓:毋以貧而辍詩書

    廖氏族人的崇文重教思想延續至今。我們去到桂山石樓時,發現牆上還貼有去年新學期開始之時發布的紅底通告,是“桂山村教育互助協會”寫的,“茲定本月21日上午9時在桂山小學啟動考取重點高中、專科、本科的學生頒獎儀式,並進行助學捐款活動”。

    這是明白記在武威廖氏桂山族譜中的“重教讀”的家訓。

    “重教讀”條目下,有簡要解釋曰:“教之者必匡直輔翼,乃能有成”,並教族人“毋以貧而辍詩書,毋以頑鈍而棄讀,此之道惟父兄有專責焉”。因此,族中倘有家貧無法繼續上學的,族人都遵家訓而施以援手。

    廖氏家訓有8條:睦兄弟、和宗族、重教讀、勤誦讀、敦有誼、勤耕稼、崇儉樸、睦鄉黨。

    此外,尚有家規12條,限制族人難馴之“野性”、“狼性”的,曰:孝父母、愛兄弟、重祖屋、重祭田、重墳墓、重人倫、懲閨門、禁竊囤、重繼規、重嫁娶、正婚禮、重譜牒。

    族譜中還錄有“勉學歌”,教訓廖氏族人要勤讀書:

    東方明,便莫眠,沉心靜氣好讀文。

    盥洗畢,閉房門,高聲朗誦不絕吟。

    食了飯,便抄文,一行一直要分明。

    聽書後,莫撄情,書中之理去推尋。

    過了午,養精神,還要玩索書中情。

    沐浴畢,聽講文,文中之理須辯明。

    食了夜,聚成群,不是讀書便說文。

    剔銀燈,閉房門,開口一讀到雞鳴。

    後生家,只殷勤,何愁他日無功名。

    史跡:桂山石樓雄冠河源

    紫金縣龍窩鎮桂山村有1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桂山石樓,有1個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廖笃材墓,還有古建築和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9幢,分別是:廖氏中心樓、廖氏宗祠、慶雲樓、崇文樓、新樓、矢成樓、天蔭樓、外翰第、新華第。

    雄偉的桂山石樓處在村中心地帶,是村內最令人矚目的古建築。

    如此巨大的石樓,遍尋全市,唯有此家。

    石頭堡壘:不安全年代的自保術

    車子開進村裡,遠遠地在村頭望來,坐落於村中心位置、堪稱雄偉高大的桂山石樓,仿若一座城池,或是一個城堡,以捍衛家園的姿態,在夏日的烈日與濃雲下巍然矗立。

    走過長滿浮萍的半月形池塘,穿過外、內橫屋,徑往石樓而來。越走近,便越感到一種令人壓迫的氣勢。當年前來侵犯的匪徒,站在如此高樓堅壁之下,雖手握各式武器,想來也會有無處下牙之感。

    當年,建起這石樓的人,正是要這樣的效果。這座六層高的堅固石樓建造人是誰?建於何時?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廖肇衍始建此樓,其在世時尚未建好,兒孫兩輩接著建,建成此樓,花費了50年時間。

    為何要建起這座固若金湯的“城池”?在這裡,有必要了解一些當時的歷史背景。

    清康熙中葉至乾嘉之際,因客家人口繁衍,而居處又山多地少,遂自贛南、粵東、粵北轉向川、湘、桂、台諸地以及粵中和粵西一帶遷徙。

    在這過程中,北來移民與當地人常常發生碰撞、械斗。

    《永安縣初志·前事志第八》開頭即雲:“永安重巒復嶂,昔固盜薮。”明隆慶元年後,“賊歲甚,舊者死,新者繼,一巢又分幾”。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琴江(龍窩一帶,含桂山)出一厲害賊人牛牯屠(綽號),占據了不少山頭,以盜財為生。後被擒。有小流氓羨慕牛牯屠“名聲”,常冒他名去搶劫,牛牯屠又把他們搶的東西搶走,說,“大賊劫小賊”。

    永安一帶有童謠唱道:“烏面將軍,偷人鴨春。大王攔著,情願平分。”“春”為客家方言,“蛋”之意。這首童謠流傳至今,紫金縣的孩子們仍在唱著這童謠,只是早已不知道當時的典故了。

    “烏面將軍”大名,還流傳到了河源,因時間日久,其中嚇唬人的意味少了,變成調侃小孩子臉上污髒的趣詞。

    這樣的童謠,讓百年後的廖肇衍仍心有余悸,但還是對未來有著美好的期望,所以,他把此樓命名為“長春樓”。

    也許,廖肇衍最開始的想法,並不需要建太高大太堅固的石樓,能防御一般小盜匪即可。但是,到了他的兒孫輩,外部環境有了很惡劣的變化,他不得已改變了初衷,要把這樓建得又高大又堅不可摧。

    原來,石樓開始動工的20多年後即嘉慶七年(1802年),龍窩這一帶發生過一場非常厲害的匪亂,殺死過許多人。這些被殺或聞賊來而自殺的人,名字大多都記在《永安縣三志》裡面,足足書寫了六七頁,其中不乏三四歲的幼童,以及老弱、婦人。

    幸好琴江一帶“賊未起”,故這樣的兵燹沒有蔓延過來。

    為不讓自己的親人和後人再罹此禍,他們加緊建樓。但因為耗費石材、木材太多,廖家經歷了祖孫三代,才把這座巨大石樓建起。

    緩步登樓,越往上一層,就越感受到先輩為了自身、家人以及子孫安全的那種殷殷情切,讓人動容。

推薦閱讀:

廣東江門良溪古村

哈爾濱的百年老建築

迎恩門城樓 東莞歷史的見證

蘭州至公堂 清代科舉遺存

桂山石樓是長春樓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春樓有三棟正屋及左右橫屋,素有“九天十八井”之稱,占地面積近2萬平方米。樓群內設有大小廳堂,有房間130多間,每層房間都相連

桂山石樓是長春樓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春樓有三棟正屋及左右橫屋,素有“九天十八井”之稱,占地面積近2萬平方米。樓群內設有大小廳堂,有房間130多間,每層房間都相連

    全市最高大古石樓

    桂山石樓是“長春樓”的主樓,共有6層,是記者在河源見到的最高的清代建築。紫金縣政府在石樓外立的一塊石碑亦說:“全院前後左右共130余間房捨連成一片,是全市從清代至民國時期保留最高、最龐大且基本完整,具有典型客家民居特點的古建築群。”

    站在石樓腳下仰望,整座石樓外牆只開有小小的槍眼和炮眼,並沒有窗戶。一樓只有一個花崗石砌拱形小門,只能容兩個正常身材的人並肩進入。外牆上的花崗方塊石磚砌了二層,二層以上的是用火候的青磚,磚與磚之間有白色界線,在烏青的方磚之間,很是顯眼,因此,讓人仰望高樓之時,會產生眩暈之感。

    站得遠遠地看石樓,只見高大石樓傲立田野間,前面是它的低矮的住宅組成,四周山丘綿延,農田裡一派生機。

    石樓是長春樓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此外還有三棟正屋及左右橫屋,素有“九天十八井”之稱,占地面積近2萬平方米。樓群內設有大小廳堂,有房間130多間,每層房間都相連。

    屋前有個用鵝卵石鋪成的大門坪,長著許多小草。

    根據紫金縣文廣新局的統計數據,石樓面闊17.2米,進深11.8米,建築占地面積202.96平方米,樓高六層20米。第一層的牆,厚達1米。每層房間全部連通,第二層起每層四周設有槍炮眼。

    層層而上,那牆體也逐層收薄。頂層是用直徑0.5米杉木作樓枕,棚板上面原來鋪墊著火磚,很多人走在樓梯上也不會發出響聲,現在是用水泥鋪了薄薄一層。

    樓層之間的地板,廖氏先人用了很多粗大的整條優質杉木作梁,承重力很好。

    雖然沒有窗戶,但樓裡空氣很好,風習習地吹來。原來這裡地處高曠,風無礙地由槍眼和炮眼灌進來,外面雖烈日如火,裡面卻涼爽如秋。記者湊近槍眼,倚在厚牆上,帶著田野清香的風掠著頭發與衣襟,遠山之內的所有景物,盡入視野。如果有任何人試圖接近石樓,很容易就被發現。

    2003年重修後的石樓,接上了電線,頂樓成了佛堂,長時間播放著佛家歌曲。壁上寫有“書府”、“墨林”字樣,疑是當時屋主的書房。

    六樓還有一塊破舊的木匾,上書“克襄義舉”,並刻有永安縣印。“積德流芳”,當是舊時屋主樂善好施,清政府頒贈的。

    和石砌的堅固主樓相比,主樓外面的多用泥磚作牆的三棟正屋及左右橫屋,已是破敗不堪了,各處門上的木雕刻,多有不見或朽爛掉了的。

    主樓後面的數畝空地,該村村支部書記廖青華說,這是長春樓的後花園,橢圓形,如印章,屋子建好之後,出過進士、舉人。1968年之後,這後花園就沒了。

    民國初年,廖玉書寫了《詠桂山》詩雲:“桂山風景最清佳,兩座樓台十萬家,亂世驚潮流不到,桃源洞裡秀桑麻。”

    正因為如此堅固的石樓,才護庇得此處“十萬家”“亂世驚潮流不到”,而自成“桃源洞”。桂山石樓,於1999年列為紫金縣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列為河源市第一批受保護古建築,2011年列為河源市文物保護單位。

    村內還有一座石樓——廖氏中心樓,只是規模小很多,占地面積只有928平方米。中心樓橫屋外牆、門樓牆面、角樓外牆下半部分,用的都是花崗巖石塊,關門閉戶後,若非有人從裡開門,外面的人很難破門而入。

    鹹豐六年(1856年)丙辰秋月,永安(今紫金)的一次匪亂平息,知縣吳春帆一口氣寫了14首感事詩,廖诏銮(名桐華)與他相和,步吳春帆的韻,也寫了14首詩,其中一首為:

    “逆黨為殃去復來,雁行誰使急風摧。出師不讓孫吳策,破敵無殊管樂才。匪類投降知感化,黎民遭難得矜哀。吉人自有神天相,徂練紛紛遍草萊(見武威廖氏桂山族譜)。”

    在慶雲樓裡面,屋主仍保留著清末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各式家具、生活以及農業用具,如八仙桌、鏡子、時鐘、魚簍等,他們的生活,仍在延續著前人,不同的,只是生活中多了一些掛歷、小彩電、彩色塑料袋之類的物品。

    進士、舉人和文明書捨

    村中有“桂山小學”,教學樓一樓中心懸有一塊牌匾,上書“文明書捨”四字。廖青華和學校的教師介紹說,桂山小學即是文明書捨舊址。

    “‘文明書捨’四個字來歷不簡單哪,是嘉應州進士、有名的才子宋湘題寫的。”廖青華自豪地說。

    文明書捨是紫金清代唯一私資辦學的書捨,創辦於清代嘉慶八年(1803年),是由桂山村當地富豪廖肇衍在建造桂山石樓的同時出資興建,並承擔了所有辦學經費。建好後,書捨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建築結構為兩進式,有正堂上下各7間,左右橫屋10間。當時書捨正堂天井的地方還栽種了一棵桂花樹,寓意學生攀桂登科。

    文明書捨長期聘請本族或外地名儒掌教,其中有清後期廪生黃槐三,清末民初秀才廖輔臣、廖承文,民國時期葉照、廖敬庭等。講授的是《四書》、《五經》和歷代名儒名著,因為師資和教學出色,求學者遍布紫金、五華、惠東、海豐、陸豐等周邊縣,鼎盛時期學子多達100多人。

    為了方便外縣求學者,書捨還備有18間學生宿捨。宿捨還內置了床板、桌椅,可供70多人住宿。

    盛極一時的文明書捨,培養了眾多學子成才,其中有進士廖笃才,舉人廖時化,恩貢廖秉铨,廪生廖诏銮、廖鯉化、黃槐三、黃耀章等,以及本村30多名秀才。

    廖肇衍在世時,書捨的辦學經費都是由他一力承擔。他去世後,由族裡其他有能力的人負擔。民國以後,辦學經費則改由學生出學費解決。

    民國時期,書捨仍辦蒙館、經館。當時陸軍中將丘國忠,師長廖偉光,少將旅長鐘震華、廖宜骧,省國民政府秘書長廖德鄰等人,曾先後就讀於此。新中國成立以後,隨著教育事業發展,書捨擴建為現在的桂山小學,其畢業生中,不乏考入北大、中大、港大等名校者。

    暨南大學中國文化史籍研究所副所長陳廣恩教授說,文明書捨在清代地方教育史上很少見,由清朝的廖氏建了自己的私塾,能夠容納100多人,對於研究紫金的教育史有很重要作用。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歷史與理論博士楊星星:整座建築防御性非常突出

    桂山石樓最突出的特點是其防御性,從整體來看,建築建設本身經歷了兩個時期,前一個時期是裡面石樓的部分,外圍走馬樓是另一個時期建成,高有6層,首層和第二層用的花崗巖厚度達到80厘米以上。

    逐層往上,牆體逐漸減薄,每層的槍眼也有變化,最高層牆體上比較大的孔是用來瞭望的,下面一層圓形的是用來放置火炮,再下面是鳥铳。整個建築防御性非常突出,在各個角度都可以打擊敵人。

推薦閱讀:

廣東江門良溪古村

哈爾濱的百年老建築

迎恩門城樓 東莞歷史的見證

蘭州至公堂 清代科舉遺存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