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封的漢唐記憶 文物大市鹹陽尋寶
日期:2016/12/14 18:41:22   編輯:古代建築史鹹陽鐘樓
鹹陽是一座充滿神奇的魅力城市。在鹹陽廣袤的神奇土地上,一座座皇家陵園、古樸寶塔、恢宏廟宇,一件件珍貴文物,一個個神奇傳說,都能見證、訴說盛唐、大漢那段遠去的歷史……民謠“唐塔、漢冢、明建廟”是對鹹陽厚重的塔文化、陵文化、廟文化的精確概括。古都鹹陽沃土生金,天寶自成。
鹹陽是中國古代文明的“博物館”,其文物品類之豐富,文物典藏之獨特,可謂舉世無雙。主要特征是數量大、種類多、等級高。據文物部門統計,全市現存不可移動文物2106處,其中古遺址825處,古墓葬783處,古建築93處,石窟寺19處,石刻252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和代表性建築42處,其他文物點92處。定為國家文物重點保護單位18處30個文物點,省重點保護單位95處,縣區重點單位400多處。全市各級文博單位共收藏陶瓷器、玉器、青銅器、金銀器、石器、壁畫等可移動文物點5.5萬余件。
鹹陽美景
在這些珍貴文物中有淳化縣史家原出土的西周大鼎、茂陵陪葬墓出土的西漢镏金馬和北周孝陵出土的天元皇太後金玺,堪稱國之瑰寶。秦都區西南的尹家村遺址,是陝西省最大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半坡型原始村落遺址,總面積約150萬平方米。而位於長武縣城的昭仁寺大雄寶殿,被認定為中國目前僅有的三座唐代大殿之一。魯訊先生說:“茂陵石刻“唯漢人石刻,氣魄深沉雄大”彬縣五代馮暈墓出土的磚雕舉世罕見;楊家灣漢墓出土的西漢三千兵馬俑氣勢磅礴,讓人歎為觀止。
古渡
古渡——塵封已久的輝煌
有學者說,若把中國五千年文明史比作是一台精彩的大戲,三分之二的戲要在西安、鹹陽唱;若把中國歷史喻為一顆參天大樹,那麼,它的樹冠在北京,根系卻深埋在陝西。
古渡
古渡又是昔日張骞出使西域、文成公主進藏、唐僧取經、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路。據白石《古渡漫憶》一文:昔日古渡有兩個渡口。東渡口位於鹹陽城外東南處,對岸是現今沣西鎮河南街村。這個渡口最為繁忙,大船全聚於此,船頭形狀如雄獅,船尾有舵,載重量約在二十噸左右。東渡口整日車水馬龍,駱駝成群,來往車輛全靠大船擺渡,整個渡口一派生機勃勃。西渡口位於鹹陽西南門城外(今渭濱公園),南岸是一河之隔的段家村,這裡全是幾十艘可載二三十人的小船,南來北往的人川流不息,菜農全靠此船渡河進城。每逢過節,廟會趕集,鹹陽耍社火、演戲,河南方圓幾十裡的群眾結伴而行,乘舟而來,東西兩個渡口,更是熱鬧非凡,大小船只日夜擺渡不止。那時渭河沒有一絲污染,魚兒成群,常有漁民駕舟撒網捕魚。城裡人也愛用渭河水燒茶煮飯,一些窮人去河邊拉水叫賣為生。每年夏天,大荔、渭南一帶盛產的大西瓜,一船一船從下游緩緩駛來,寶雞西府一帶的糧商,從上游也順水而下,山西的鹽商駕船逆流而至,在此會集,又運往西安、蘭州一帶,鹹陽古渡自古就是一條水路交通的黃金水道。
古渡是鹹陽文化的大背景,底色。古渡是歷來騷人墨客,賦詩作詞抒懷的好去處。古渡前伫立,觸景生情,一句句佳作妙語有感而發。有詩句曰:“鹹陽橋上滾煙塵,漁舟唱晚灑金雲,一橋飛架,樓閣倒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