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正定臨濟寺的幾度興衰

正定臨濟寺的幾度興衰

日期:2016/12/14 18:48:07      編輯:古代建築史

正定臨濟寺澄靈塔

正定臨濟寺澄靈塔

正定臨濟寺大雄寶殿

正定臨濟寺大雄寶殿

正定臨濟寺

正定臨濟寺

    臨濟寺坐落在河北省正定縣城內。原址在城東南的臨濟村,因瀕臨滹沱河渡口,改名“臨濟”。1983年國務院確定其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據《王定縣志》記載:“臨濟寺,東魏興和二年建,早於臨濟宗”。唐大中八年,義玄法師住持臨濟寺,並在這裡弘揚臨濟宗禅法。他提出“三亥”、“三要”、“四料簡”、“四照明”等參禅原則和宗旨,通過師徒問答的方式,了解對方悟境深淺,然後根據悟境深淺程度的不同進行有針對性的說教、接引禅人。其禅風以“單刀直入,機鋒峭峻”著稱,別成一家。在接引學僧時,對其所問不做正面回笞,只以棒打加口喝來促使對方:省悟,成語“當頭棒喝”即源於此。義玄禅學很快得到北方信徒認可,前來問法求道者絡繹不絕,並形成禅宗一大宗源,後世以寺名稱之為“臨濟宗”,成為禅宗五大派別中流傳最廣的大家。

    唐鹹通八年(867年)義玄禅師圓寂。遺骸火化後,其弟子將捨利分建兩塔藏之,一塔建於河北大名,今已不存。另一塔在正定臨濟寺內,唐懿宗賜谥義玄為“慧照禅師”,賜塔為“澄靈塔”。臨濟寺在宋金戰爭中毀於戰火,唯塔獨存。大定二十三年,金世宗予以修復,但仍保留了唐代建築風格。

    元朝時臨濟寺再度興盛起來。海雲和尚主持了重修和擴建,新建殿宇巍峨壯麗。元葛羅祿乃賢所著《河朔訪古記》載:“臨濟寺在真定府城中,定遠門街飛雲樓之東。其三門下有唐吳道子所畫布袋和尚像及搖鈴普化真贊、東坡墨竹、綠筠軒詩等石刻,極為精細”。元至元二年,趙孟俯奉敕撰《臨濟正宗碑》文,立於寺中。

    明朝正德六年,臨濟寺又進行了重修,當時寺內的主要建築有山門大雄寶殿、澄靈塔、祖堂及僧房。新立石碑由王餅撰記,郭希愈書。到明末清初,寺院荒廢。

    清朝雍正皇帝敕“封唐鎮州臨濟寺僧義玄為真常惠幽禅師”,並撥銀重修了寺廟。道光十年,總兵舒通阿出資再度重修,並將祖師殿移到大雄殿兩側,使殿堂布局有所改變。

    抗戰時,臨濟寺除澄靈塔外,有祖堂三間東配殿三間,1947年底,這些殿堂都被拆毀,僅存澄靈塔孤熒而立。1984年,臨濟寺交給佛教界管理,作為佛教活動場所開放。1979年5月,日本臨濟、黃檗兩宗聯合成立棗日中友好臨黃協會。自1980年起,每年派遣代團訪華,朝拜臨濟禅師塔,並捐款維修。1985年由日本臨濟、黃檗兩宗法侶資助及當地政府出資,修復“澄靈塔”,其後又逐步重建大雄寶殿、祖堂、寺捨等。

    臨濟寺主要建築

    臨濟寺在金、明、清各朝,屢經興廢,各代都曾修建。寺內建有義玄禅師捨利塔,名“澄靈塔”。1985年重行修葺澄靈塔,並增修大殿,在大殿兩側分別修建了法乳堂和傳燈堂。

    澄靈塔俗稱青塔、衣缽塔,是臨濟寺的主要建築,也是該寺惟一保存下來的古建築。建於唐鹹通八年,為義玄大宗師衣缽塔。澄靈塔通高30.7米,是一座磚砌八角九級密檐式實心塔。塔下為寬廣的八角形石砌台基,台基之上設須彌座,其束腰部分雕飾極其富麗的奇花異鳥圖案,其上為仿木構磚雕斗拱、平座、欄桿;再上即磚制三層仰蓮以承托塔身。塔身第一層甚高。正面設對開式拱型假門,側面飾花棂假窗。轉角處作圓形倚柱。塔身的八層檐相距甚近,給人以重檐密布之感。從整體看,除第一層飛檐和各層角梁為木制外,其余各層檐下斗拱和平座欄桿均系磚仿木構。塔頂以磚雕刻的剎座,以鐵鑄的相輪、仰月、寶珠,增加了佛塔的莊重。澄靈塔設計精巧。造型美觀,雕飾富麗,結構富於變化,堪為密檐塔中的佳作。但由於年深歲久,早已殘破不堪。因此,於1985年予以大修,各層瓦頂、殘破的斗拱、磚雕、銅鏡等均一修繕,煥然新姿。

    山門殿為歇山式灰筒瓦頂,面寬呈明五暗七形式,殿中央立“義玄禅師大型石刻畫像碑”。此碑選用青田石料,由碑身和須彌座兩部份組成,通高2.90米。碑身正面镌義玄禅師半身畫像,系用白描手法,以陰線镌刻而成。像的左上方刻中國佛協趙樸初會長題寫的《臨濟義玄禅師像贊》:“無相示相,後人標榜。黃檗山頭,滹沱河上。棒喝機鋒,陶鑄龍象。法流天下,千花競放。”石碑背面刻《臨濟義玄禅師傳略》,約800字,本宗法師撰。

    大雄寶殿於1987年落成,坐北朝南,位於澄靈塔後,高11米,寬20米,面闊五間,硬山調大脊灰筒瓦頂,額枋繪旋子彩畫。殿中供奉釋迦牟尼佛和迦葉、阿難二尊者像以及文殊、普賢、觀音像,兩側是樟木雕刻的十八羅漢像。

    法乳堂位於大雄寶殿東側,殿內供奉菩提達摩大師、六祖慧能禅師、義玄禅師等三位祖師佛像。傳燈堂在大雄寶殿西側,裡邊供奉日本臨濟宗榮西禅師、南浦紹明禅師、日本黃檗宗初祖隱元禅師等三位祖師像。

    規劃中的臨濟寺將逐步修建鐘鼓樓、客堂、齋堂,講堂、禅堂,藏經樓、方丈室等建築。計劃所有殿堂均以走廊相接,進入山門,可通過長廊走進任何一座殿堂。以期重現臨濟寺普經的梵宇琳宮的莊嚴,再振禅門宗風於臨濟祖庭。

推薦閱讀:

山西“平安媽媽”揪出古建民居火災隱患432處

武威新增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 泉州新登記文物點2493處

“沈城老建築”或將成為兩會“熱詞”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