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老西門”看看上海舊市井
日期:2016/12/14 18:44:39   編輯:古代建築史龍門村幽雅安靜,房屋鱗次栉比,弄堂蠻大
據《新聞晚報》報道,上海最長最深的裡弄、上海最老最早的小學、上海第一個國貨市場……翻開老西門人文地圖,諸多“之最”令人感慨。“說起上海之根,人們會想起松江,其實老城廂也是今日上海之‘源’,未來上海之‘根’。自元代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上海建縣以來,老西門地區一直是上海縣署所在地。”提起老西門的底蘊,老西門街道宣傳科長董建善滔滔不絕。
遺憾的是,隨著城市快速發展進程,這一“上海發祥地”的歷史文化逐步被淹沒。近日老西門街道向社區居民以及學校推出免費社區人文地圖,將現存文物古建築、名人故居、百年老店、石庫門民居等人文資源匯聚起來,讓人們了解老西門,記住老西門。
比新天地還贊的龍門村
說起上海的石庫門,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新天地”。“解放前龍門村,是全上海頭一塊牌子,一幢房子要‘三根大黃魚’才買得下來!”曾經在龍門村居住過的張先生告訴記者,龍門村的建築風貌好過新天地,只是“養在深閨人不識”。
在狹窄的尚文路上,記者找到一座醒目的門樓,挑高兩層半,玄黑色四角飛檐的屋頂,典型中國古典樓坊形狀。白色外牆中間開一扇朱紅木排窗,清晰地標識“1935”、“龍門邨”。從“入口”往裡看,只覺得幽雅安靜,房屋鱗次栉比,弄堂蠻“大”的。
“我們的門牌號是尚文路133弄1號—105號,中間有跳號,但還是上海最深最長的弄堂。”在龍門村居委會工作了16年的居委干部、市人大代表王洪菱告訴記者,龍門村原從“龍門書院”得名,房屋大多為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建造,共76幢房,特別之處在於布局異常整齊,建築形式極豐富,有西班牙式、蘇格蘭式、古典巴洛克式以及中國民居,堪稱“微縮萬國民居群”。
“這是石庫門、這是新式裡弄,也有歐式花園洋房。我認不全,但專家來考證,70多幢房子各具特色都不一樣。”王洪菱帶著記者邊看邊說。龍門村居委會借住在一座法式建築內,王洪菱知道為啥客廳都用水磨石而不鋪地板,因為當時要做跳舞廳;房屋之間都有地界標明主人家的名號,這在今天都是罕有的;還有中式風格糅合西洋裝飾藝術深得老外青睐,村裡曾出現過不少慕名而來“洋面孔”,或租或住。
龍門村1999年被列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2004年公布為“黃浦區等級不可移動文物”。由於歷史原因,迄今為止,龍門村還存在一幢房屋住著十幾戶居民的情況。加上年久失修,路過的人甚至普通租客都意識不到它的價值。而馬路改了,商店拆了,不少龍門村的老居民從海外回來尋根,都感慨“太難找”。
市井詩意的裡弄夢華街
難找,是因為老西門的習稱和路名實在太多。
鴛鴦廳弄、金家旗桿弄、夢花街、學前街……不少小路極短,名稱卻很文藝,“經歷”更不平凡。有條馬路叫“一粟街”。史料記載,它以原來這裡的“一粟庵”而得名。一粟庵原址是明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徐光啟的農園,他在這裡進行種植試驗,編寫《農政全書》。距“一粟街”幾弄之隔的光啟南路上,便是徐光啟故居,俗稱“九間樓”。全屋原有十三進,今存“九間樓”,僅是其中一進。此樓一排九間,中間一間略高,硬山式屋頂,略呈“凸”字型,現僅存七間,它坐北朝南,為兩層磚木結構。如今,故居已無徐光啟的後代居住,外觀與普通民宅無異,只有門口一塊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提醒著匆匆走過的路人,這裡曾走出過一位非凡人物。
夢花街,則是被網友譽為“一個鮮活存在著的上海舊市井”。夢花街隱身於老西門中華路旁。據董建善介紹,這個浪漫而富有書卷氣的地名卻來自“海防道”的一個兵營。兵營在東面和北面各建了一座望樓,夢花街即從“望北樓”得名。
“這些特別的習稱和路名,背後都有故事。老西門為什麼叫‘老西門’?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上海官民為抗擊倭寇侵犯,修築護城城牆,城牆西大門取名‘老西門’。在‘老西門’450多年的歷史中,西門人民在這塊土地上創造了無數個可歌可頌的輝煌業績:抗倭寇,浴血奮戰;興教育,文風昌盛;鬧革命,前赴後繼。在上海的發展史上書寫了壯麗詩篇。”董建善說。人文地圖的出現,無疑是一張“不張口的名片”,老住戶來了後憑著指向,就能找到昔日的老宅;慕名而來者,手握地圖就能尋訪心儀的場所。
推薦閱讀:
青島西閣裡街曾經的繁華
福州正誼書院沿海文化昌盛地
福建上杭古街
河北邯鄲“新”出世的民間古跡
龍門村是老西門混合多種建築風格的老式社區
名聲顯赫上海第一國貨市場
曾經在龍門村居住過的張先生,念念不忘的是家門口不遠處學前街上的“蓬萊市場”。“以前這裡是蓬萊大戲院。對面有蓬萊市場,裡面有游泳池,照相館、彈子房、茶樓,熱鬧得不得了!現在大概只有游泳池還在。”如今蓬萊電影院已拆除變成滄浪苑小區。於是,1999年,張先生就買了滄浪苑的房子搬回來――“這裡有童年的記憶”。
這個蓬萊市場其實大有淵源。1926年愛國民族工商業者匡仲謀獨資在蓬萊路創建蓬萊國貨市場,由於提倡國貨符合民族工商業者的共同願望,很快得到許多廠商的熱情支持,紛紛向蓬萊市場租用鋪面,開設門市部。該市場當時呈長方形,南北較東西略寬,四周圍以商店,四面各有牌樓門一座。場內、外路路相通,設有綢鍛、布匹、服裝、鞋帽、文具、百貨、電器、西藥、糖果、飲食、自行車、搪瓷玻璃器皿等商店,以及售報處、畫室、蓬萊銀行和天樂窩劇場,是上海唯一的國貨市場,聲譽遠播南洋。
蓬萊大戲院是第一個演出抗戰話劇《保衛蘆溝橋》的戲院,解放後蓬萊大戲院改為國營蓬萊電影院,是當時南市區第一家甲等電影院,盛況空前。“八一三”戰事後,蓬萊市場為日寇戰火所毀,成為一片廢墟,以後幾經變革,面目全非。“不過我們仍把遺跡遺址也標注在圖上,感興趣的人可以繼續搜索他們背後的故事。”董建善說。
老西門有不少“上海之最”
老西門的地域面積為1.24平方公裡,不算大,但擁有“上海之最”可謂不勝枚舉,如上海市區唯一的儒教聖地――文廟,又稱“孔廟”,是上海市區唯一的一座祭祀孔子的古代建築群,也是老城廂著名的現存名勝古跡之一,已有700多年歷史。這裡曾誕生了敬業、龍門、梅溪、蕊珠等聞名上海的四大書院。可人們不知道,老西門還是現代教育的發祥地。
在尋找龍門村的路程中,記者幾次經過梅溪小學,這是國人辦的上海市最老最早的一所小學。梅溪小學自創辦以來,創造了第一個舉辦軍事訓練、第一個男女同校、第一個成立童子軍、第一個舉辦勤工儉學、師生共同投入五四運動等的歷史記錄。另一側不過數十米遠,就是敬業中學的大門。敬業中學創建於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初名申江書院、敬業書院,至今已有250余年歷史,為現今上海最古老的一所中學。1938年8月建立第一個地下黨支部,至1942年先後有29名中共黨員,為黨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地下斗爭作出貢獻。學校有資源豐富的校史陳列室,全面再現敬業中學250年發展的歷史。
此外,老西門還有上海公共體育場,即滬南體育場(現為上海滬南體育活動中心),是上海最早的一所公共體育場,也是中國人自辦的第一所體育場,解放後被批准為市級保護單位,如今改為上海黃浦學校。上海歷史上第一個民選政府――上海特別市臨時市政府座落在蓬萊路171號,這裡曾是1927年3月21日上海工人舉行第三次武裝起義的第二天宣告成立的上海特別市臨時市政府的辦公大樓。
按圖索骥能喚醒舊時記憶
西門書店,小桃園清真寺、黃炎培故居等一批文化遺跡,每一個都有娓娓道來的故事。記者看到,這份人文地圖上還有各類圖示,文物古建築、名人故居、百年老店一目了然。
早在十年前,老西門街道就在醞釀如何留住這些記憶。“我們曾做過宣傳片《走進老西門》,也曾經做過一些宣傳展板,在各居民區巡回展示。看到的居民都覺得很有意思,但怎樣讓更多的人知曉其前世今生?”董建善說。在搜集的過程中,這條路名有何來歷,那棟樓有啥歷史淵源……收集得越多,制作人文地圖的思路越來越清晰。
記者注意到,整張地圖紅色封底,8開大小,將老城廂內30多處人文遺跡聯珠成串,這也是本市首份社區人文地圖。據老西門街道介紹,目前一期5000份已在文廟區域內免費發放,接下來將隨“社區報”一同發送給3萬余戶社區居民家中。
“老西門是一個人文歷史資源非常深厚的地方,這張人文地圖不僅可以讓人來懷舊、來回憶,更希望借此讓老西門優秀的人文歷史被更多人熟知,繼而得到很好的傳承。”老西門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
推薦閱讀:
青島西閣裡街曾經的繁華
福州正誼書院沿海文化昌盛地
福建上杭古街
河北邯鄲“新”出世的民間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