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湖南高椅巫水河畔的靜美古村

湖南高椅巫水河畔的靜美古村

日期:2016/12/14 18:43:44      編輯:古代建築史

這位七十六歲的老奶奶居然還有一手打快板的絕活

這位七十六歲的老奶奶居然還有一手打快板的絕活

會同高椅村的傩戲, 至今猶在鄉間咿呀唱響, 是中國傩文化的生動見證

會同高椅村的傩戲, 至今猶在鄉間咿呀唱響, 是中國傩文化的生動見證

隨處可見的明清古建築

隨處可見的明清古建築

    8月12日,我們在追溯了洪江古商城這座沅水邊的古城後,驅車爬上幾道山坡,幾經峰回路轉,很快就是豁然開朗處。

    這是一個完整保存著明清建築的古村落。遠遠看去,村裡房屋的青瓦、風火牆古樸幽靜,清澈的溪流繞村而行,深邃、幽靜之感已然心頭。高椅,如一壇陳年的老酒,散發著誘人的芳香。

    走近一看,村裡房屋多為窨子屋,多為木質穿斗式結構的兩層樓房,四周封有高高的馬頭牆,構成相對封閉的庭院。這種建築因為是高牆封閉,僅開小窗,有防風、防火、防盜的特殊功能。行走在古村裡,可發現“清白堂”、“醉月樓”等文人學士聚會及娛樂的場所,耕讀文化氛圍濃郁,學館、祠堂、涼亭、土地廟等公共建築保留完好。空坪處,一群來自長沙的學子將畫板、水彩筆等器具鋪陳開來,靜靜地描摹著眼前的雕梁畫棟、青磚古牆。

    古村每家每戶均是相通的。這是典型的明代江南營造法式,侗鄉風情更増添一份民族特色。照壁上方色彩斑斓的繪畫,或大禽猛獸,或松菊梅蘭,可以看出當時的主人是武將還是文人或者農家。房屋建築式樣優美多姿,大都飾以壁畫、牆頭畫,門窗都是隔扇花式樣,花紋各異,或龍騰,或鳳舞,或花鳥,或人物,匠心獨運,技藝精湛,村民院中現仍保存有很多的丹青墨寶、石雕、石碑、镌刻等藝術品。庭院內的木構樓房,門窗多有精美雕飾,不少庭院、堂屋前懸掛匾額,照壁多繪壁畫,屋內明清家具隨處可見。

    處在深山之間的如此一個小村,為何竟能成就這樣一個美妙所在?年逾古稀的老人楊國順告訴我們,這全靠村邊的這條河……那時村裡全是富人,這些有錢人對房子都很講究,所以形成了這條美麗的古村。

    他說,很久以前,在高椅古村流傳著一個故事。有一年五月下旬,山洪暴發,流經高椅古村的巫水河水猛漲,楊家的五個兒子發現從上游飄來一塊木排,共三節,有九個單排,中間的大排上架有一個篷子,即是人們常說的“篷排”。這標志著是要走遠路的,根據經驗,一般是運往武漢漢口出售。但排上空無一人,一看就知道是遇到洪水,木牌被沖散下來。因巫水在經過高椅古村時轉了個彎,木排在此停了下來。

    幾天後無人理會,楊家五兄弟商量後決定將木排運到常德後賣掉。到常德後他們找到了一位徽州木商,賣得了幾千兩白銀。令他們意外的是,交貨前在拆“篷排”時發現裡面藏有1000兩白銀。

    第二天,楊氏五兄弟在常德城裡采購一番,將布匹、瓷器、百貨等物品運回高椅。意外賺得了第一桶金後,五兄弟勤儉持家,家業日漸興旺,後來買了五處良田,約合12000擔的租谷。此後,他們兼做農耕收租和發排的生意,都成了高椅古村的富戶。

    故事聽起來似乎有些神秘,但這就是今天令很多人神往的高椅古村。她坐落在雪峰山南麓,會同縣縣城林城鎮東北約50公裡處。

    巫水河流到這裡,拐了個彎,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塊沖擊沙洲。地方不算大,但有一渡口,過去人們稱之為“渡輪田”。

    僻居一隅的高椅古村,東、西、北三面圍合著大山,是一張天然的屏障。相傳很早以前,高椅古村的谷地裡和山崗上都長滿了桃樹,春天一到,漫山遍野桃花盛開,五彩斑斓,猶如桃源仙境。

    當“溯源沅水”的記者們站在河邊的古碼頭旁邊時,在一旁乘涼的人們說,這是一塊風水寶地,巫水河從高椅而下,匯入洪江,奔向沅水,直達洞庭、長江。在沒有公路的年代,這裡的竹木、桐油等本土產品通過巫水給村民帶來了財富,也帶來了外界的信息和生活理念。

    此外,從邵陽、武岡至會同若水的古驿道從高椅古村穿過。為便利商旅,路邊隔不多遠就建有涼亭供人歇腳、躲雨,時間一長,有人在涼亭邊開了小店,賣茶水糍粑等物。由於水陸交通都在此匯合,到清朝中期以後,高椅逐漸發展成為一條小街,在興旺的時候,有100多米長,吃飯、住宿的伙鋪達到十余家。在此後的日子裡,隨著人流的增多,形成了一條日漸繁榮的圩場。

    圩場的繁榮,不斷地吸引著外來人口,這更是帶動了高椅古村的各種商業、服務業發展,除了賭場、煙館,村裡還建起了染坊、銀飾店、銅器店、理發店、裁縫店、肉鋪和藥店等。

    即使是在非趕場的日子裡,附近的鄉民或客商也會來村裡轉轉,打壺燒酒、買卷布匹,或是約上幾個老友玩幾把牌,聊聊家常,相互傳遞一些信息。

    如今的高椅古村,巫水依舊靜靜地從村旁流過。這些保存完好的窨子屋以及它們所蘊藏的文化吸引著一撥又一撥的游人。

推薦閱讀:

廣州善世堂“重生”記

重慶合川躲過文革的清代牌坊

福建培田古民居

神秘的意大利“鬼城”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