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沂蒙古村:北方小江南為革命老區“打開一扇窗”
日期:2016/12/15 22:57:43   編輯:古代建築走進竹泉村,隨處可見竹林和泉流,很容易讓人誤以為來到“江南水鄉”。寧昊然 攝
竹泉村裡古樸的老屋現在是展示地方手工藝品加工過程的“活展廳”。吳歆 攝
中新網臨沂6月19日電 題:探訪沂蒙古村:北方小江南為革命老區“打開一扇窗”
作者:寧昊然 吳歆
古樸的村落、搖曳的竹林、潺潺的泉水……走進竹泉村,讓人感覺仿佛置身江南水鄉,很難聯想到常被貼上“窮山惡水”標簽的革命老區。
竹泉村位於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村民以石塊建房,臨水而居,翠竹、清泉、古村渾然一體,是中國北方難得一見的“世外桃源”,也有人稱之為“北方小江南”。據介紹,竹泉村是山東省第一個科學規劃系統開發的古村落旅游區,是集觀光、休閒度假、商務旅游於一體的綜合性旅游目的地。
其實現在的竹泉村包含“一古一新”兩個竹泉村:古村保留原有風貌,成為旅游度假區;新村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標准建設安置村民,村民發揮專長,圍繞“古村”做旅游生意。這種模式被稱為“竹泉模式”,這種超前的規劃理念曾在社會上引發了強烈的反響。
燒水的小火爐、攤煎餅的鏊子、農家的石磨……在“古村”裡,處處可感受到濃濃的民風民俗。此外,古村的院落中還設有針線坊、面塑坊等,展現這些手工藝品加工的全部過程。臨沂市旅游局局長支富增在解讀“竹泉模式”時曾指出,作坊文化的活化,不僅延緩了特色民俗文化的消亡,又避免了不正常的異化。
沿著青青的石板路在竹林間穿梭,在一間石屋門前,看見一位老人在編竹筐。這位67歲的老人告訴記者,他們老兩口以前種花生、地瓜等農作物,每年的收入大約是3000元,現在在這裡干活每個月能賺到1100塊錢。一位捏面人的村民告訴記者,賺錢是靠拿提成,賣得好的時候一個月能賺到1400元。
2009年正式營業至今,村民們都已從中得到了實惠。因為有了旅游區,村民獲得了合理的搬遷賠償,住進了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標准規劃的新居,解決了就業問題,得到了更多更實在的創收機會。
昔日的沂蒙山紅色革命老區,不僅以嶄新的面貌,更以嶄新的觀念,為中國老區縣域經濟發展樹起一面旗幟。
沂南縣委宣傳部張繁詠告訴記者,現在村民的收入大約是以前的三倍,以往很多村民都外出打工掙錢,而現在有不少當地的年輕人已經選擇回來就業。此外,也因為旅游資源的開發,世世代代“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村民開始接觸外面的世界,也為他們“打開了一扇窗”,張繁詠說。
架在流水上的水車給古村更增添了幾分“江南水鄉”的味道。吳歆 攝
古村一角,寧靜的田園風光。寧昊然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