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丙安明清古鎮 舊屋顯影“老照片”

丙安明清古鎮 舊屋顯影“老照片”

日期:2016/12/15 23:11:50      編輯:古代建築
 

丙安古鎮
丙安古鎮

  丙安古鎮位於赤水河畔,明清時期已是川南入黔古道的一個重要場鎮,河岸上錯落分布著一排排吊腳樓。古鎮只有一條窄窄的石板街,長約400米,從古至今一直是周圍幾個村寨商品交易的重要場所。沿著這條帶有青苔的石板街走下去,眼看著斑駁的木板牆、老建築,好似走進了遙遠的明朝清代和民國時期。

  橋頭是川,橋尾是黔

  春節回到四川老家陰雨綿綿,鎮上的火龍表演也未如期舉行,看我很失望,奶奶跟我說起了赤水的丙安古鎮——位於黔北,與四川泸州的九支以河為界,是一座明清古城堡。有時候旅行總想去遙遠的勝地,卻忽略了身邊的精彩,於是迫不及待地拉上表弟一起坐上泸州到九支的公車。南方春天出奇的早,還未到陽春三月,沿途就已能看到油菜花盛開。在福蔭鎮到九支鎮的一段公路出現了很多弧度很大的彎道,讓我有了進入異地的奇妙感,據說很多人都曾被這條公路轉暈了頭。

  九支鎮在赤水河的岸邊,與貴州省的赤水市隔河相望。如果不問當地人,也不知道赤水河就是省的界河,橋頭是四川九支鎮,橋尾是貴州赤水市。第一次到貴州,比我想的路程近了很多,路況不錯,交通也方便。

  走過大橋,就已經跨進了貴州界。在赤水市區等公交車時正好碰上一家三代人回丙安探親,熱情地招呼我們同行。丙安位於赤水市中部的丙安鄉境內,距赤水市區12公裡,這裡交通不便,使得千年古鎮丙安保持了獨特風韻——這裡除新修的一座懸索吊橋外,至今只有一條水路可到城堡腳下,隔河望去,整個古鎮基本保持了明清以來赤水河谷的古城堡原貌。車輛進不到古鎮,外運的東西只能靠人背肩挑搬運過橋,當地人依然還習慣背著竹編背簍行走於索橋和街市。在距橋柱不遠的公路旁,立有一塊“丙安紅軍渡口”紀念碑, 碑上刻著“一九三五年一月二十五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紅二師北渡赤水河。至此揭開了‘四渡赤水’戰役序幕”。

  千年軍商,古城堡

  由於丙安地處川黔水陸交通要塞,歷來只要烽火一起,必為兵家必爭之地。遠不可考,明清以來,歷朝歷代執政者均在此屢興兵事,間或屯兵駐防。丙安境內嶺高溝深、溪河縱橫、扼水道控驿道,是出黔入川的重要地理位置。

  站在赤水河邊的公路上隔河遙望,遠遠就看見一長排吊腳樓,由數百根圓木支撐在赭色的凹凸不平的巖石上。吊腳樓三至五層不等,蔚為壯觀。每幢吊腳樓的屋檐下都掛著一串串紅色的燈籠,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新建的索橋橫跨赤水河上,旁邊的小木屋是古鎮對游人開放的售票處,不過當地人不收門票。走在橋上雖然晃晃悠悠,但緊密的橋欄會讓你有種安全感,而不會懼怕這高聳的索橋和橋下湍急的赤水河。站在橋身中段,可以遠眺整個丙安古鎮以及古鎮周圍的巍峨群山,也是拍攝古鎮全貌的最佳位置。聽一起走過索橋的老人說,當年紅二師的一部分隊伍,就是在瀑布下的河段用竹子搭建浮橋北渡赤水河,沿北岸直逼赤水的。

  丙安所處的地理位置,坡陡溝深,幾乎沒有適宜場鎮建築的寬闊平壩。迫於商貿軍事和水陸運輸的需要,丙安先民采用了頗具特色的木框架吊腳樓型制建築技術,在高出河岸幾十米的巖壁上,妙借山勢,就地取材,建造出一幢幢懸空而起的吊腳樓。古鎮的東、西、南、北四個方位依次砌石為牆、壘石為門,建造出四道寨門,這樣古鎮形成了軍商兼用、易守難攻的古城堡,既利商貿交通運輸又利客貨安全保障。

  川鹽入黔,老驿站

  聽當地老人說,過去赤水地區的主要交通工具只有船,赤水河上的船舶川流不息,丙安是一個重要的碼頭。而貴州的食鹽主要依賴從四川自貢輸入,赤水河是古代貴州川鹽入黔的黃金水道。而丙安古鎮由於灘險水急,川鹽船運至此,必須卸載,或由人工搬運越過險灘復載,或則在此改由陸路運達目的地。於是,丙安古鎮便成了赤水河上的重要鹽埠碼頭之一。往來於自貢、泸州、習水、遵義的商船都要在這裡拋錨登岸,船夫們都要在丙安住上兩夜。他們在飯店用餐,在茶館裡喝茶、聽川劇、聽評書……古鎮內客棧、飯館、茶館遍設林立,食鹽、竹木、茶葉、竹筍、毛皮、藥材等物資交易頻繁;趕集山民、駐行客商雲集互市。當時的丙灘場,有如古人所言:“滿眼鹽船爭泊岸,收點百貨夕陽中”。

  鎮上老屋的木牆上,還殘留有解放時期的政治口號,大紅色油漆刷寫的標語與對面祠堂精美的石刻遙相呼應。石刻上的故事栩栩如生,船夫日出暮歸,迎來送往的船娘在橹上系一塊紅綢,既是風俗也表情愫。老街店鋪裡賣手編的草鞋、粗犷的竹工藝品。搖著尾巴的小狗和門檻邊閉目養神的貓咪悠然自得。

  隨意走進一家茶館,幾位茶客正在飲茶閒談,黔腔中帶些川調。另一桌老人玩著古牌抽著葉子煙,或許這牌只是老一輩人的特有娛樂方式,少有年輕人參與其中,時代不同娛樂方式也會不一樣。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