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牢牢把握民族地區文化正確發展方向

牢牢把握民族地區文化正確發展方向

日期:2016/12/14 9:40:41      編輯:古代建築史

    由於歷史、自然等得天獨厚條件,邊疆民族地區文化資源豐富,文化發展潛力巨大,但也由於部分民族跨境而居、社會組織形態過渡至社會主義的起點較低,容易受境外以及傳統不良勢力等影響。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扎實推進民族地區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牢牢把握正確發展方向,更好地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使文化成為維系民族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促進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重要引擎。
  一、融入貫穿,牢固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民族地區文化多樣、歷史悠久、各具特色,在長期的演化進程中,形成了被本民族廣泛認可的民族精神和價值觀。這種精神和價值觀在各民族自身產生強大的內聚力,是民族文化得以延續的保證,也容易產生封閉性、排他性,成為民族地區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制約因素。推進民族地區的文化建設,必須堅持融入貫穿,正確處理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先進性”與民族文化“廣泛性”的關系,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既要繼承、保護、弘揚各民族文化,又要推動民族文化與主流文化相互借鑒、加強交流、和諧發展。要以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為先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以民族群眾廣泛認同的民族精神和價值觀為載體,充分發掘各民族文化所蘊含的核心主流價值,積極樹立和弘揚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形成強大的民族文化感召力和凝聚力。要把廣泛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與充分展現各民族文化中的優秀文明成果緊密結合,積極弘揚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等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解放思想、求真務實、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等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增強加快發展的精神動力。要堅持用社會主義榮辱觀來引領民族地區思想道德建設,形成立足先進思想、根植民族文化傳統的思想教育體系,不斷提升民族文化素質和道德素質,發揮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民族地區文化建設的主導作用。
  二、正確引導,不斷豐富適應人民群眾需要的文化產品
  加強對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的引導,事關文化建設的旗幟和靈魂,決定著文化建設的性質和方向。面對文化改革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民族地區文化建設潛力巨大,也面臨著正確引導多樣性文化和諧發展的艱巨任務,必須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始終重視加強對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的引導。要以適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要求為主線,大力發展先進文化、健康文化、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後文化,使各族群眾自覺地摒棄迷信、愚昧、頹廢、庸俗的落後文化,努力防止和堅決抵制腐朽文化和各種錯誤思想觀點對人們的侵蝕。要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把發展各民族各區域特色文化與集中打造文化品牌有機地結合起來,努力創作生產一大批集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於一體、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精神文化產品,淨化社會環境,激發人們不斷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
  三、均等服務,加強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建設覆蓋率高、服務力強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民族地區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內容,也是亟待解決的重要現實難題。民族地區多民族聚居、多語言文字使用,增加了公共文化服務的難度;地廣人稀,人口居住分散,影響公共文化服務的質量;經濟發展相對落後,制約著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民族、宗教問題復雜,需要充分發揮文化陣地的宣傳和引導作用,用文化來化解各種深層次的矛盾。推進民族地區文化建設,必須繼續在滿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方面下功夫,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讓各族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要進一步加大對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投入力度,拓寬服務渠道,健全服務網絡,加強民族地區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高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能力。要以文體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電影“2131”工程、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送書下鄉”工程和“農家書屋”建設工程等“文化惠民”工程為抓手,全面實施縣級圖書館、鄉鎮綜合文化站、村文化室、農家書屋等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切實解決農村群眾看書報難、看電視聽廣播難、看電影難、看戲難、上網難等“文化五難”問題,不斷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要深入挖掘節日文化、民俗文化資源,在尊重各民族風俗的基礎上,大量組織舉辦民族節日等群眾性文化活動,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推動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普及。要切實加強對重點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籍、歷史文化名鎮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廣泛開展優秀的傳統文化教育普及活動,促進民族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
  四、選優培強,努力使文化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是推動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也是推動民族地區文化繁榮發展的重要途徑。民族地區山川秀麗,民風純樸,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民族文化、生態文化資源,發展文化產業大有可為。要深入挖掘文化資源的底蘊內涵,加強項目策劃、加強品牌培育、加強市場開發,大力發展特色突出、集中度較高的文化產業,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努力實現文化資源優勢向文化發展優勢的轉化。比如,近年來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堅持把做大做強文化旅游產業作為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來抓,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特”,深入挖掘“一彝三古(彝族風情和古生物、古人類、古文化)”的文化內涵,加強文化研究與旅游項目開發的結合,破除文化、旅游兩張皮現象,把豐富的文化資源按市場化手段物化出來,著力打造彝族文化、恐龍文化、元謀人文化、銅鼓文化、古鎮文化、名人文化、生態文化和美食文化八大品牌,生產出能滿足消費者求新、求知、求異、求樂的文化、旅游產品,形成了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資源共享、市場共享、互為支撐、互為促進、共同提升的良性發展機制,促進文化和旅游的和諧發展,文化產業成為新的支柱產業。
  五、培引結合,打造一支高素質的文化人才隊伍
  推動民族地區文化繁榮發展,人才是關鍵。民族地區不乏一批精通民族音樂、舞蹈、文藝創作、手工藝品制作等技藝的專業和業余文化人才,但缺少懂文化、善創意、會經營的復合型專業人才和領軍人物,豐富的文化資源難於轉換成文化產品,更難於創作出高質量、品牌化的文化精品。培養和造就一大批認同民族文化、掌握文化市場信息、熟悉現代產業運作的復合型專業文化人才已是燃眉之急。要認真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方針,堅持培養與引進相結合,大力加強文化人才隊伍建設。一方面,要大力培養本土文化人才,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增強他們的市場意識、創新意識和精品意識,提升他們創作精品、打造品牌、運作產業的知識和能力。積極保護和扶持民族優秀民間藝人和瀕危文化項目傳承人,對為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出突出貢獻的傳承人給予表彰獎勵。另一方面,要根據民族地區文化發展的需要,大力引進文化新人、文化“名人”和文化經營管理人才,吸引外來優秀文化人才加盟文化建設,造就一支扎根民族文化土壤、具有較強創造能力和項目策劃、市場運作能力的文化創造與經營管理人才隊伍,以人才隊伍建設推動文化繁榮發展。
  牢牢把握邊疆民族地區文化正確建設方向,是實現民族地區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內在要求,也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促進民族團結和諧、實現邊疆安寧穩定的重要保障。要以新的視角認識文化的重要功能,把文化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努力實現以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促進民族地區團結進步。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