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古建築--陳家祠堂
日期:2016/12/15 0:33:53   編輯:古代建築史陳氏書院,俗稱陳家祠,位於廣州市中山七路。陳氏書院籌建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二十年(1894)落成,是廣東省各地陳氏宗族共同捐資興建的“合族祠”。其建立主要為參與捐資的陳氏宗族子弟赴省城備考科舉、候任、交納賦稅、訴訟等事務提供臨時居所。作為捐資的回報,這些陳氏 宗族可以將其祖先牌位放到陳氏書院的神龛內供奉。
陳氏書院是廣東規模最大、裝飾華麗、保存完好的傳統嶺南祠堂式建築,占地面積15000平方米,主體建築面積為6400平方米,由大小十九座單體建築組成。
陳氏書院集中了廣東民間建築裝飾藝術之大成,巧妙運用木雕、磚雕、石雕、灰塑、陶塑、銅鐵鑄和彩繪等裝飾藝術。其題材廣泛、造型生動、色彩豐富、技藝精湛,是一座民間裝飾藝術的璀璨殿堂。
中進大廳聚賢堂為書院建築的中心,是當年族人舉行春秋祭祀或議事聚會的地方。堂宇軒昂,庭院寬敞。梁架雕镂精細,堂中橫列的巨大屏風,玲珑剔透,為木刻精品。屋頂上的陶塑瓦脊長27米,全高4.2米,是清代廣東石灣陶塑商號文如璧的作品。堂前有白石露台,石雕欄桿嵌以鐵鑄的花卉等圖幅。堂寬五間,27米,進深五間,16.70米。用柁墩抬梁,設斗拱,21架6住出前後廊,屬通堂木框架。後金柱正中三間裝有12扇雙面镂雕屏門擋中,兩側裝設花罩。堂前有月台,石雕欄桿及望柱均以嶺南佳果為裝飾,鑲嵌鐵鑄通花欄板,色調對比鮮明,裝飾華美,突出了聚賢堂的中心地位。東西廳面寬三間,14.05米,進深五間,16.40米。用瓜柱抬梁,21架5柱山牆承檩,前出卷棚廊。廳門為14扇通花隔扇。廳後亦裝設木雕龛罩,但規模比大廳略小。東西齋和廂房略為低矮,是當年書院教學讀書的主要用房。東西齋為單間,人字形封火山牆承檩。齋內用花楣、隔扇和落地花罩組合裝飾。後窗采用套色蝕花玻璃窗,齋前有一小天井,顯得室內外格外清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