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在澳柄聆聽千年古道的腳步聲

在澳柄聆聽千年古道的腳步聲

日期:2016/12/14 18:33:11      編輯:古代建築史

澳柄村古橋曾是交通要道,至今保存完好。卞軍凱 林劍冰 攝

    時光倒退60年,澳柄村最不缺的就是腳步聲。這個位於莆田市涵江區白沙鎮的山區古村,曾經是附近山區通向府城的必經之路,古橋上磨得透亮的石條、為行人遮陰蔽日的古老榕樹、全木結構的澳柄古驿站,都記錄了村莊裡曾經的熙熙攘攘。由於交通條件優越,在烽火連天的革命年代,這裡還誕生了紅軍207團,打響了閩中革命第一槍。上世紀50年代後,由於盤山公路的建成,澳柄村漸漸回歸山區村落的質樸和靜谧。如今,山清水秀而又很有故事的澳柄村,開始迎接慕名而來的游人,向他們講述腳步背後的千年故事。

    古橋古樹 

    記錄了數不清的腳步

    還沒踏上澳柄橋,先被橋頭一副對聯的豪氣震了一震:“威震廣業三千界,雄踞莆陽第一關。”廣業,是涵江區白沙、莊邊、新縣、大洋等4個山區鄉鎮的古稱。元朝時,因興化縣城從別處遷來,在此建立新址,故名新縣。可見,新縣所在的廣業地區,也曾經人潮湧動,而且有著很大的對外往來交流和貿易需求。

    千百年來,無論是腳夫、商販、行人還是趕考的生員、上任的官吏,進出廣業山區,澳柄橋是唯一的路。這座古橋建於宋紹興十三年(公元1143年),長49米,寬2.2米,高11米,由名僧隆樹率眾集資建成。為了讓橋下的澳柄溪水流暢通,古橋使用了6座船型橋墩。橋上用石板做梁,大小不一的石塊按八卦形狀鋪設在橋面上。如今,石板上的宋代刻字已經模糊難辨,欄桿上的石獅子飽經風雨卻依舊挺立。走上石橋,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橋面上最中間的一塊石板,由於被行人踩踏得最多,這塊石板已經被腳步打磨得十分光滑,也凸顯了澳柄橋曾經的地位之重。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