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建築大師林克明故居帶防空洞 被列入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大師林克明故居帶防空洞 被列入文物保護單位

日期:2016/12/14 9:47:38      編輯:古代建築史

朝南的半圓形露台下的一樓已經變成了一間食雜店。

林克明故居之朝北的平台。

    防空洞牆體厚達40~50厘米 曾為建築大師林克明故居 不會被拆遷
    越秀北路394號——建築大師林克明故居,為廣州唯一一棟保留較完好的早期現代建築,但至今仍未成為文物保護單位,有學者擔心該故居會在新一輪城區發展當中被“誤傷”。越秀區文廣新局有關人士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故居已被列入文物保護單位,擬在今年下半年對其進行公布掛牌。有關人士亦透露,故居不會涉及任何的拆遷問題。
    防空洞內可容納20人
    此前,在本報關於廣州早期現代建築全景式掃描報道當中,有學者提到,廣州曾經有6處早期由中國建築師設計的建築,但時至今日,6處建築不是被全拆就是改建得面目全非,目前僅剩下越秀北路394號的林克明故居仍能保留原樣。令人擔憂的是,林克明故居至今仍不是文物保護建築,而且又剛好位於東濠湧旁邊,隨著新一輪的城區建設發展,“如果林克明故居拆了,有學生問‘現代建築是怎樣’?我們將無言以對。”
    日前,記者在越秀區文廣新局文物科科長高旭紅的陪同下前往探訪。越秀北路394號為平頂設計,共兩層,朝南是一個半圓形露台,朝北則斜對著東濠湧高架橋。建築的牆面是米黃色的意大利批蕩。據了解,該建築目前屬於市裡的公房,一直有住人。高旭紅稱,根據有關資料和圖紙記載,該建築於1935年建成,內有地下防空洞,是廣州第一所有防空洞的私人住宅,防空洞的牆體厚達40~50厘米,鋼筋混凝土頂層厚1米,雙層門,室內可容納20人,當年還有花園和圍牆,屬於早期現代主義建築風格。
    故居或被“活化”利用
    關於越秀北路394號的保護問題,高旭紅表示,在今年的2月23日,越秀區文廣新局就組織專家現場調查,“專家們認為,越秀北路394號建築是嶺南近現代優秀建築之一,在建築形式與功能方面較有特色,而且是由著名建築師林克明設計的現代主義風格早期代表作品,建議作為文物建築保護。”
    高旭紅透露,越秀區文廣新局已經將越秀北路394號列入區登記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保護,並擬在今年下半年進行公布掛牌。據越秀區建設水務局有關負責人透露,“林克明故居在東濠湧二期改造的紅線范圍之外,根本不會涉及任何拆遷的問題。”
    記者問到,有專家建議將林克明故居“活化”利用,政府有沒有這方面的計劃考慮?高旭紅表示,只要不對文物安全構成威脅就可以,如目前該建築用來居住,也是對該建築居住性質的延續。
    解放後林克明將394號讓出給國家
    高旭紅經查閱資料向記者介紹,1935年後至抗戰開始,林克明晚上在越秀北路394號居住,白天到下九路他所在的建築事務所上班。抗戰時期,394號被日軍占據。抗戰勝利後,林克明收回394號。林克明在抗戰後還設計了越秀北路398號和400號兩棟平房建築。
    廣州解放後,林克明把394號讓出給解放軍,自己住在400號平房。上世紀70年代,林克明改建400號,一直住到1999年去世。林克明去世後,398號、400號被征收。而394號保留至今,因道路擴建圍牆被拆,花園不存,但建築本體保留完好。
    林克明(1900年~1999年),廣東東莞人,我國著名建築家、建築教育家,現代嶺南建築學派的創始人之一,畢業於法國裡昂建築工程學院。回國後為廣州城市建築設計立下汗馬功勞。1932年創辦了南方高等學校第一個建築系襄勤大學建築系(華南理工大學建築系前身)。1933年成立林克明建築設計事務所。1945年任中山大學工學院建築系教授。由他設計或負責主持的工程主要有:原中山圖書館(現改名為中山文獻館)、廣州中山紀念堂(任工程顧問)、廣州市政府合署(現市政府辦公大樓,該方案獲方案競賽第一名)、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牌樓、廣州老體育館、襄勤大學工學院師范學院教學樓、廣東科技館、羊城賓館(現東方賓館舊樓)等建築。
   (編輯:申燦)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