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雲門山大覺撣寺
日期:2016/12/15 15:17:35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雲門山大覺禅寺,位於乳源縣縣城東北六公裡的雲門山慈悲峰下,是中國佛教撣宗之一——雲門宗的發祥地,現為全國重點保護寺觀之一。
後唐莊宗國光元年(南漢乾享三年即923年),南漢王劉龔恩准文偃禅師移庵雲門。文僵禅師是禅宗第十三弟子。俗姓張,浙江人。雲門宗開山祖。是年,60歲的文偃撣師率弟子數人,駐錫雲門山,開山立院,創建梵字,歷時五載,於後天成二年(南漢白龍二年公元927年)竣工。南漢王賜名“光泰禅院”。嗣後,光泰撣院奉诏更名“證真禅寺”,宋建隆四年(南漢大寶五年966年)證真禅寺奉诏敕升“大覺禅寺”。命名沿用至今,由於寺院座落於雲門山下,世人慣稱之“雲門寺”。
雲門宗宗風險峻,簡潔高古,以為:萬事萬物,皆體現真如,皆有佛性,其傳教方式獨特,被稱作“雲門三句”。據《五燈會元》記載,文僵講道時指出:“我有三句話,示汝諸人。一句函蓋乾坤,一句截斷眾流,一句隨波逐浪,若辯得出,有參學分,若辯不出,長安路上輥輥地。”依次推論:第一句為一心門,第二句為真如門,第三句為生滅門。文偃把雲門三句叫作“雲門劍”“吹毛劍”,掌握了就能求得解脫。文偃駐錫大覺寺時,門下常有數百名僧侶從學,殿堂莊嚴,盛極一時。
雲門寺為我國南撣五宗(臨濟宗、偽仰宗、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之一。宗風獨特,勃興於殘唐五代。人宋極盛,從南方發展到北方,一時與另外一宗臨濟宗並盛。南漢乾和七年949年),農歷四月初十子時,文偃大師在雲門坐化,遺體裝人禅塔內,可惜在十年浩劫的“文革”中,雲門寺遭受嚴重破壞,文物佛像不翼而飛。
雲門寺尚存有一千多年的漢碣唐碑兩塊:一是南漢大寶元年(958年)雷岳撰《大漢韶州雲門山光泰撣院故匡真大師實性碑銘並序》;二是南漢大寶七年(964年)陳守中撰“大漢韶州雲門山大覺撣寺大慈雲匡聖弘明大師碑銘並序”碑文各二,三千字,敘述文偃禅師初來此地及開山經過和發展情況,是廣東省重要歷史文物。此外還有宋元祐三年,寺僧法智摹石的移道場碑,字體勁秀,實為難得的碑刻,現寺內還珍藏著古代、近代和現代的各位法師和知名人士書寫的詩詞、書法。
雲門寺創建以後的一千多年,歷宋、元、明、清,各朝都有所修茸,但規模不大,而且都以修茸為主。
據《韶州府志》記載,雲門寺在北宋建中年間(1101年),明洪武初(的68年),明成化五年(1469年),明萬歷十一年癸未(1583年),萬歷四十五年(1617年)也作過修繕。
在清朝幾百年間、雲門寺也先後五次修寺裝像,康熙三十一年丁卯(1672年)邑候舒公及育才坊眾壇越四十余人捐資供匡真祖師真身布漆裝金。康熙四十三年甲(1704年)乳源縣令任奕芳撰《重修雲門寺》雲:因寺內僅存祖殿大殿各一,棟字飄搖,寶相剝落,經重新修復祖殿,裝飾三寶外建照牆,內砌圍牆,並修復大殿,在山門新建一殿,供奉韋馱天尊及接引聖像。嘉慶五年庚申(1800年),道光三十年庚戍(1850年),鹹豐元年辛亥(1851年)均分別重修或擴建。
雲門寺幾度興衰經歷滄桑,其鼎盛於北宋時期,但南宋以來則逐漸衰落,至明清民國後,特別是抗日戰爭後期已剩殘牆斷壁,調殘荒廢,難於描述。
一九四三年由省長李漢魂帶領眾官員親自護法請虛雲老和尚駐錫雲門,中興僵祖道場。時當抗戰,困難重重,賴其持之以定,處處以恆,日夜操勞經歷九年,共建成殿、堂、閣、寮、廳、樓、庫等一百八十余間,建築面積達七千多平方米,連同放生池、礁房、海會塔等共占地面積六畝余,雕塑菩薩聖像八十余尊。崇樓傑閣,廣廈層台,寶相壯嚴,梵剎清淨,是故“上庶贍禮,十方僧眾雲集,宗風大振”。
五十年代後,由於長期受“左”的影響,文革中又受嚴重破壞,佛像被砸,佛經被毀,寺內珍貴的古木被砍伐,懸掛在鐘樓上的一口古鐘也被列為“四舊”被打爛,梵字寺產被占用,幸存的四個和尚亦被趕出寺門,棲息於寺外。寺內殿堂,樓廳有的已倒毀,有的已成危房,搖搖欲墜,整座寺廟雜草叢生,好一派淒涼景象。
1982年3月,落實黨的宗教政策,國務院公布雲門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各級地方政府財政撥款40萬元,一批在海外的虛雲弟子姚榮梅、羅明慧、江如英等大力捐款。作修復寺院之用,失落的僧人紛紛回寺,並逐步恢復了正常的佛事活動,海內外四眾弟子聞訊,歡欣鼓舞、願為祖庭重修添一磚,加一瓦。正在北京佛學院任教的虛雲弟子佛源法師放棄講師之職,重返雲門寺主持重修工作。
佛源法師回雲門寺後,按政策收回了寺產1.5萬多平方米,樹林1500畝,水田40畝,果園130畝,部份失散的銅質法器和少量銅佛玉像得到歸還。從1984年7月開始,分四期工程重建雲門寺,重建工程有:大王殿、大雄寶殿、禅堂、鼓樓、明月樓、放生池、鐘樓、齋堂、旭日樓、香積廚、虛雲紀念堂、捨利塔、車庫等7239平方米,同時還新建了花崗巖牌坊,山門、海會塔,和通往桂花潭的登山石階路,維修好法堂,擴建祖師殿方丈室等1800平方米。最後完工的有齋堂、玉佛殿、延壽堂、伽藍殿、涼亭等。如今,整個雲門古剎已舊貌變新顏。一踏人雲門寺,就可見崇樓重閣,雕溫碧跡,廣廈層台,古樸典雅,梵剎清淨,凡前來參拜者,無不歡喜贊歎。
1983年,雲門寺首先恢復傳統的方丈制,重振宗風,農禅並重,以寺養寺。1986年舉行傳戒法會,有800多人分別授出家二眾和在家二眾的戒律。雲門寺住持佛源法師,廣州光孝寺住持本煥法師,香港大嶼山寶蓮寺住持聖一法師分別擔任傳戒三師。離寺約300米,建海會塔,有殿堂房捨數間,和“小西天”,住尼眾數十人。、寺周圍有觀音山,桂花潭風景區,出米石、九仙巖。慈悲峰、鐘鼓石等山水名勝,流泉飛瀑,桂花香溢,風光崎麗一為培養新一代佛教僧才,雲門寺還多次舉辦了佛學培訓班,雲門佛學院、省佛教執事進修班。、一九九五年九月,經全國佛協趙樸初會長同意,在雲門寺成功舉辦了中國佛教協會第三期執事進修班,來自全國二十多個省、市的70多名僧尼參加了學習,圓滿結業。一九九六年秋,佛源法師在雲門寺再次舉行隆重的傳戒活動,為佛教事業培養新一代的接班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