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古絲路上的璀璨明珠•昭仁寺

古絲路上的璀璨明珠•昭仁寺

日期:2016/12/14 18:39:49      編輯:古代建築史
    昭仁寺以其“一擔挑八角“木質結構的大雄寶殿和唐代書法家虞世南手書的“幽州昭仁寺碑”而聞名古今,被命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陝西省旅游業的高輩份顯得十分招眼。自唐以來,該寺以規模宏大和香火興盛而聞名於古絲綢之路。

    昭仁寺位於陝西省鹹陽市長武縣東街。創建於唐貞觀年間(627-649),系李世民稱帝後為紀念在淺水原(今長武附近)大戰中作戰陣亡的將士所建(該戰為李世民所親自領導),昭仁即表彰勇士戎陣殺身成仁之意。昭仁寺坐北向南,由相連的小型四合院建造而成,占地面積4869平方米。現有山門、碑亭、大殿、東西配庑各3間。寺中門額為著名書法家吳三大先生所題“昭仁寺”三字。寺內現存主要建築物是一座九梁十八擔的三間挑角大雄寶殿,內部不見立柱,全由四周大梁架疊而起,即俗傳八卦懸頂方式。結構頗為特殊,為我國古建築中所罕見。寺內現有唐碑一通“幽州昭仁寺碑”,朱子奢撰文,虞世南手書,碑文3000余字,記載了淺水原大戰的經過及寺院規模,書法秀麗遒勁,為我國古代書法藝術之珍品。

    昭仁寺大殿面闊三間,進深15米,磚木結構,殿內無一立柱和通架大梁,采用八卦懸頂式,九梁十八擔架疊拱起,民間俗稱“一擔挑八角”,是我國古代木構建築中僅見的一例。1988年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昭仁寺聞名遐迩,歷代佛事興盛。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西域取經回到長安,赴洛陽受太宗召見。後選賢譯經,昭仁寺慧立高僧應召赴長安參與編譯佛經,成為有名的綴文大德九僧之一。宋至明代,住寺僧人最多時有200人。民國十九年(1930年)僧人釋妙傅受法旨來昭仁寺任住持,主持佛事。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陝西省佛教分會釋力典方丈受命住持昭仁寺,邀集十方游僧,倡盛佛法。每逢會期,僧侶雲集,經幡搖曳,鐘鼓齊鳴,誦經參佛,人流如潮。圍觀者如堵,街巷為之一空。農村遍設佛堂,男女居士達800多人。1962年,昭仁寺收歸文化館管理。1982年,分設文物管理所於昭仁寺。1984年改為博物館。大雄寶殿和唐碑分別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過整修的昭仁寺煥然一新,文物荟萃,環境幽雅。

    昭仁寺廟會從建院立寺之日起,在民間便約定成俗,每年農歷四月初八是這裡的廟會。唐太宗李世民為紀念“豳州淺水源”大戰中陣亡將士所修建的“昭仁寺”,是古絲路上一顆璀燦的明珠。每年這一天從四面八方湧來的祈福朝拜的善男信女讓這裡香煙缭繞,熱鬧非凡。這裡的廟會既融匯著異域文化色彩,又延續歷史民俗特色。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