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廣東鶴山碉樓見證百年風雲

廣東鶴山碉樓見證百年風雲

日期:2016/12/14 18:42:28      編輯:古代建築史

    鶴山碉樓現存完好的有近百座,尤以址山、雲鄉、鶴城一帶較多,僅址山龍灣一條村莊,就有多座不同風格的碉樓屹立在那裡。鶴山碉樓各有特色,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文化底蘊深厚。

    碉樓文化 源遠流長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鶴山的址山、鶴城一帶許多村民離鄉背井,遠涉重洋到美加、東南亞謀生,有的是“賣豬仔”過埠的,這批早期契約華工,歷盡艱辛,積攢了一批血汗錢,暮年之後回鄉建房,落葉歸根。這就是鶴山碉樓形成的歷史背景。

    鶴山碉樓有東部和西部兩種類型,西部址山、鶴城、雲鄉一帶的建築設計有兩個鮮明特點:一是外形仿效歐陸風格,厚實沉重,拱形窗戶,圓頂亭蓋。有的鑲嵌雕花欄桿,中西合璧,有的首層外部辟有圍牆、花園及廁所等生活設施。二是牆體堅固,一般以水泥青磚石作腳牆,鐵窗、鐵欄、鐵門,有的是柚木或趟籠中式大門,樓頂四角築有槍眼的瞭望小碉亭。樓高四到六層,以適應防盜防水的需要。

    在雅瑤、桃源、沙坪等平原區的碉樓,其用途和建築風格截然不同。抗戰期間,這一片是日寇經常騷擾的半淪陷區,盜賊四起,治安不靖。為保一方平安,在當地富紳牽頭下,多數大村尤其是富戶較多的地方,紛紛築起碉樓,用來駐守鄉兵、更夫,防盜防賊或作鳴鑼報警之用,不適宜居住。故此類碉樓又稱炮樓或更樓,其建築特點是麻石砌腳,牆體堅固,樓高五到七層,體積不大,一般不開窗戶,每層樓有能瞄准射擊的槍眼,樓外四周開闊空曠,盜賊無處躲藏,易守難攻。

    見證近百年歷史的鶴山碉樓,不僅有豐富的人文內涵,而且具有古建築研究價值,有的還是不可多得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也是一項尚待開發的旅游資源。鶴山碉樓,用途不同,風格迥異,並有深厚的人文歷史,值得人們回味。

    坎僑堂 鶴山第一碉樓

    鶴山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碉樓式建築當推屹立在鶴山一中校園內的坎僑堂莫屬。它被原鶴山市市長宋毅行譽為“鶴山第一碉樓”,富麗堂皇,雄偉非凡,它凝聚著眾多華僑、港澳鄉親及千萬學子的心血,記載著半個多世紀厚重的歷史,見證鶴山人民抵御日寇侵略的光輝歲月。

    始建於1930年的坎僑堂,以加拿大之坎拿大埠的華僑捐獻最多,因而命名。樓高4層,占地2000多平方米,中座為3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兩側各有一座高聳圓頂碉樓,不僅襯托整座建築之非凡氣勢,且極具防范盜賊之功能。據鶴山一中《坎僑堂記》描述:“仰面視之,樓如凹字,貌若游龍,鐵欄石角。堂之東西兩翼,碉樓分立,高4層,堆堞培樓,轟然對峙,如大將臨陣,左衛右護,巍峨高峻,凜然有肅殺之氣,極盡防范之慮。入其內,高甍巨桷,石砌棟梁,鐵欄鐵窗,足超其嚴麗,崇其壯觀,若拾級登其巅,景盡千裡,則可下臨沙坪,西望昆侖,北控海口,形勢之險,使人歎服”。

    1939年3月29日,駐南海九江的日軍,在松枝隊長、秋富中尉的指揮下,出動近千人強渡西江,入侵鶴山縣城沙坪鎮,我駐鶴山守軍155師926團,在地方抗日武裝支援下,冒著敵機轟炸掃射,在公路沿線節節抗擊。四鄉群眾送茶送飯支援,大大鼓舞士氣,擊退敵人多次進攻,斃傷日軍數十。敵退守南山一中,龜縮坎僑堂頑抗,我軍分三路包抄,突破坎僑堂北大門鐵閘,在二樓中廳擊斃日寇頭目松枝隊長,陷敵於孤立。正當我軍集中火力全殲駐守坎僑堂日軍的時候,從九江增援之日軍趕到,敵機也頻頻來襲,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我軍只好撤出戰斗。當年4月2日,日寇大肆搶掠後縱火焚燒沙坪,撤回九江老巢。此役,我軍擊斃日軍松枝隊長以下官兵40余名。

    廣泰樓 因雜貨店而得名

    坐落在址山鎮昆華蒼華村中。樓主林紹遂,育有滿、宏、倉、羨四子,抗戰前後,林紹遂一直在省內開平、清遠、英德及址山經商,經營油糖雜貨、煙酒醬油等生意,分店達40多家,後來遷至香港以及美國、加拿大,生意越做越大。1935年事業有成的林紹遂,回昆華建了這座據說當時址山最高、最堅固的碉樓。由於當時林氏在址山圩開設廣泰雜貨店,人們稱此樓為廣泰樓。

    廣泰樓坐北朝南,高5層,約20米,樓頂上書“從慶堂”三個大字,建築面積300平方米,牆體厚0.6米,青磚搗水泥精工砌成,十分堅固。四周有圍牆,環境優雅。

    林紹遂和他的大子、三子、四子已故,二兒子林宏上世紀80年代曾兩次攜眷回鄉掃墓,受到當地政府及僑務部門熱情接待。

    新中國成立後,廣泰樓先後用作糧倉、址山小學教師宿捨,1988年落實僑房政策,該樓歸還林氏後人。至今歷60多個寒暑的廣泰樓,仍屹立在址山鎮內。

    張懷樓 彈痕如今仍清晰可見

    張懷樓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抗擊國民黨頑軍的著名碉樓,累累彈痕如今仍清晰可見。張懷樓坐落在雲鄉鎮雲中村,已有70多年歷史。張懷樓高4層,二層和頂層均有圓柱欄桿,鐵門鐵窗,牆體極其堅固。

    樓主張懷戰前漂洋過海到美國謀生,事業有成,隨著年事已高,他返故鄉建起這座碉樓居住,後人稱之為張懷樓。張氏去世後,由其子帝榮繼承父業,上世紀40年代帝榮參加當地的抗日自衛隊。

    1945年3月6日,國民黨第四戰區挺三、挺五縱隊及鶴山、開平兩縣地方團隊共千余人,分六路進犯雲鄉抗日根據地,我主力部隊撤退後,留守張懷樓的雲鄉抗日自衛隊的6名戰士英勇反擊,打退敵人多次沖鋒,斃傷頑軍多人。激戰數日,敵軍攻樓不逞,遂於當晚在樓周圍堆滿柴草火攻,守樓戰士一方面頑強阻擊;一方面用撕破的夾被擰成繩索從4樓窗口吊下突圍,在重傷戰士張帝榮的掩護下,5人突圍成功。翌晨,敵軍爬上樓內,張帝榮落入敵手,堅貞不屈,從容就義。

    岳泉樓 抗戰期間曾庇護村民

    岳泉樓坐落在雅瑤鎮上南中邊村口,上世紀20年代由富紳文岳泉捐建,取名岳泉樓。該樓與址山、鶴城的碉樓風格迥異,不宜人居,純屬防盜之用,故稱炮樓。岳泉樓樓高4層,方形立柱,三合土外牆,石腳,牆體堅固,內部木質結構,歇山頂。牆壁四周開有槍眼,除頂部有窗外,其余均密牆密壁。岳泉樓四周開闊、空曠,盜匪很難接近,實為易守難攻之碉樓。

    抗戰期間,珠三角遭日寇鐵蹄踐踏,中邊村不能幸免。有一次,日軍從新會經雅瑤竄到上南中邊村劫掠,村民紛紛逃走,有的躲進炮樓避難。經過一番折騰,日軍撤退了。此時,有個佩東洋刀的鬼子獨自闖入一家民居搜索,一名文姓村民嚇得直奔外邊樹林藏起來,這名日兵追進林中,此際該村民撿了一根木棒,偷偷從背後一棍將日寇打倒在地,接著用麻繩將鬼子吊死在樹上。此時臨近抗戰勝利,日軍無暇顧及此事,據說有國民黨要員撿走死者的鋼盔、東洋刀去邀功,後來傳為笑柄。

    如今,雄偉的岳泉樓仍迄立在中邊村頭,像守護神那樣日夜看護著安居樂業的村民。

推薦閱讀:

缙雲厚仁村:山川形勝有傳奇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之繞梁牛王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之岱廟謎雲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之忠烈楊祠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