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拓印——經幢,留存歷史!
日期:2016/12/14 22:03:32   編輯:古代建築史經幢介紹
幢,原是中國古代儀仗中的旌幡,是在竿上加絲織物做成,又稱幢幡。 由於印度佛的傳入,特別是唐代中期佛教密宗的傳入,將佛經或佛像起先書寫在絲織的幢幡上,為保持經久不毀,後來改書寫為石刻在石柱上,因刻的主要是《陀羅尼經》,因此稱為經幢,是源於古代的旌幡。經幢一般由幢頂、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組成,主體是幢身,刻有佛教密宗的咒文或經文、佛像等,多呈六角或八角形。
保國寺經幢
保國寺有兩座唐代的經幢。經幢是宗教裡的一種石刻,主要是用來祛邪、避災的。東邊的這座建於唐開成四年(839),總體保存完好,頂部是八角形的盤蓋,微微翹起,上面刻有雲彩、垂幔等圖案。中間部分是柱身,柱身上刻有經文,下面是蓮花形的基座,刻有三條盤龍和六尊佛像。整座經幢古樸大方,比例勻稱,為我們浙東的佛教文化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歷史信息。西邊的一座是建於唐大中八年(854),現已殘缺。